在民族學校種下排灣鼻笛專用「火廣竹」 副總統植樹 彰顯生態、文化共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在民族學校種下排灣鼻笛專用「火廣竹」 副總統植樹 彰顯生態、文化共融

2019年03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屏東報導

3月12日植樹節當天,位於屏東來義鄉的「部落之心──排灣民族學校」預定地上,副總統陳建仁手持排灣部落故土,放入台灣赤楠的樹穴中,為總統植樹儀式拉開序曲。

陳建仁副總統在民族學校種樹,為中樞植樹儀式揭開序幕。廖靜蕙攝
陳建仁副總統在民族學校種樹,為中樞植樹儀式揭開序幕。廖靜蕙攝。

延續過去兩年逐漸建立的植樹節意象──總統植樹結合重要保育政策,今年地點選在歷經莫拉克八八風災重建後的來義鄉,由排灣族人種下象徵民族傳統知識傳遞的「火廣竹」,也為即將動土的民族學校立柱。

今年總統植樹,集合了國寶級排灣口、鼻笛製作與演奏的傳承藝師:金賢仁長老、許坤仲長老、謝水能長老;並由青壯年鼻笛傳承表演者少妮瑤‧久分勒分,以及謝水能現場吹奏口、鼻笛;泰武古謠傳唱隊小朋友除了吟唱古謠,在當地部落祭司現場祈福後,手捧故土穿插全場,象徵不忘排灣文化,代代相傳的希望。

民族學校預定地,將由屏東縣政府興建一所供排灣族多世代、不同年齡層、老幼共學的場域。民族學校所需的林木資源,也將結合林務局國產材,共同創造山村新價值。陳建仁表示,兩項重要計畫的結合,展現行政院跨部會合作的效能,也象徵自然生態與在地文化的共融與共和。

手捧故土的泰武國小學童,穿插會場。攝影:廖靜蕙
手捧故土的泰武國小學童,穿插會場。攝影:廖靜蕙

平和部落長老謝水能出吹奏鼻笛。廖靜蕙攝。
鼻笛是排灣族重要的象徵,這項技藝逐漸失傳,此次植樹節則有平和部落長老謝水能吹奏鼻笛。廖靜蕙攝。

種下特有種火廣竹製作鼻笛 保存森林音樂遺產

年逾九旬的人間國寶金賢仁(Legeai Tjaudada),在兒子金天光扶持下蒞臨現場。他曾是排灣部落唯一還擁有吹奏及製作鼻笛的技術者,2002年起,透過與林務局合作,陸續成立「鼻笛工藝文化班」、「森林笛響音樂會」,並於部落周圍種下用來製作鼻笛的台灣特有種「火廣竹」(Bambusa dolichomerithalla Hayata)。

只是這片火廣竹不敵八八風災沖刷而消失,使得金賢仁傷心落淚。如今,在林務局媒合下,結合竹類專家,再度引種種回民族學校預定地。時隔十年,他還能吹奏口、鼻笛,但身體已不如往昔,為了見證這一刻,再度親臨現場種下火廣木。金天光也追隨父親的腳步,持續排灣文化的演繹。


人間國寶金賢仁手植火廣竹,象徵排灣文化代代相傳。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鼻笛工藝文化班」製作的鼻笛文創品。攝影:廖靜蕙

提到火廣竹,排灣族人必不陌生。它的材質筆挺,向來是族人用來製作口、鼻笛的材料。金天光說,從過去老人家所言,鼻笛是模仿百步蛇的聲音製作而成,聲音非常悲傷,過去只有在部落頭目去世時才能吹奏,目的是撫慰頭目家屬,也是對已逝排灣族頭目至高的推崇。

另依據文化部的資料,傳統上只有頭目家男性才能使用,後來也讓平民吹奏;而只有貴族才能在口鼻笛上雕刻圖案。不過,這項傳承岌岌可危,現在女性也加入學習。

金天光說火廣竹在部落生活中用途很多,除了當作生活用具編材,竹筍也能吃;除了根部外,其他部位都有用途。

植樹凸顯與原民共享山林 看見造林外的意義與價值

林務局繼2017年到金山萬里沿海植樹,2018年以國土綠色保育網路計畫,縫補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廊道;今年再種下數種排灣族民族植物,透過手植原生樹種儀式,呼應今年聯合國世界森林日(3月21日)「森林與教育」(Forests and Education)的主題,開啟以教育傳承原民工藝文化的序曲。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今年總統植樹,要讓民眾看見台灣山林的豐富,以及與原住民共管山林的決心,同時宣告,未來屏東縣政府和林務局在民族工藝學校上有緊密的合作。

民族工藝學校其中一項課程是木竹藝的推廣,課程媒材則將由林務局提供。這項合作,林務局與屏東縣政府從去年即緊鑼密鼓的討論,縣府也希望在民族學校周邊展示民族植物,這讓今年總統植樹選擇此地深具意義。

「植樹有很多功能和價值,當我們種下火廣竹,代表重視及再現排灣傳統智慧。」林華慶說,在每次活動,都能讓民眾看見政策背後的用心。他舉去年結合國土綠網的植樹為例,經過一年的監測,已經有野生動物在此活動。這也說明,植樹造林雖是好事,但透過明確的目標、細緻的規劃,讓這項行動產生更多元豐富的意義,更透過植樹把傳統知識傳承下來。

而以火廣竹為代表的植樹活動,揭開的是一連串族群永續的契機。林華慶說,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生活、藝術、文化創意,甚至科技,是民族學校未來可以賦予的當代價值;林務局也將提供木、竹材,來源可能是疏伐木或漂流木。「這樣的去處,比單純標售更有意義。」

莫拉克風災十年 讓傳統文化在永久屋生根

屏東縣長潘孟安表示,民族學校是老少共學的場域,是民族語言、文化、技藝傳承的中心,也是讓部落展現生活、生產及生態智慧的所在。將部落的泥土帶來民族學校預定地,是希望把原來部落土壤的基因帶到這裡來;預計下個月就可以動工,加上原生樹種的展示,希望能讓永久屋將充滿在地性、民族性、藝術文化性,長安久居。

八八風災曾重創台灣,屏東也是受創嚴重,潘孟安認為,極端氣候是人類省思發展的瓶頸與困境,從中學習敬天畏地,和自然平共存。屆滿十年之際,他指出,政府在此興建永久屋將部落遷移到此,不應只求遮風避雨,更該讓原來的文化在此生根發芽。透過民族學校、咖啡博物館的設立,結合林下經濟、有機栽培等,導入部落的生態導覽旅遊;並透過族人口述撰寫,把逐漸佚失的古謠曲調,保留下來代代相傳。

2019年中樞植樹×排灣族傳統植物


火廣竹是排灣族重要的民族植物。攝影:廖靜蕙

1.火廣竹
文化背景:排灣族部落製作鼻笛與口笛之最佳工藝材料,亦為製作籃、簍等生活器物的材料,為臺灣特有種。排灣族雙管鼻笛為世界獨特民族音樂文化,傳其為模擬百步蛇的聲音,為頭目、勇士特用之樂器,與百步蛇、熊鷹等排灣動物精神圖騰有強烈關聯。
用途:口笛、鼻笛、圍籬及手工藝品等。
2.樟樹
文化背景:全株用來蒸餾提煉樟腦被譽為台灣三寶,在排灣族生活使用上極為廣泛,包括房屋之建材,為部落重要之樹材,另外在野外工作時,會採摘一些樹枝放火堆中,讓族人燃燒,可以用來驅趕蚊蟲。
用途:柱子、木板、刀鞘、連杯及箱子之材料等器具材料。
3.烏心石
文化背景:siaze材質相當細密,為製作建材之上等材料,亦是族人最常用之木材,排灣族人及勇士製作獵槍、番刀之刀鞘。
用途:房屋建材,製作杵臼、巫術箱、祖靈柱,頭目門楣及屋簷等。
4.櫸木
文化背景:櫸木材質非常堅實,為排灣族最重要的建築材料,其堅硬耐磨的特性,亦成為女巫使用之巫術箱所選用的材料之一。
用途:家屋最重要的樑柱,牛車輪,巫術箱。
5.台灣赤楠
文化背景:排灣族人重要儀式,如立鞦韆、五年祭及部落歲時祭儀各項建材。
用途:台灣赤楠材質堅硬,故成為排灣族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如杵臼等。
6.九芎
文化背景:排灣族部落男女未婚送情材最佳木材。九芎樹幹彎曲不適合用來當建築材料,族人僅使用於生活用具的短料,如刀把、鋤頭柄等。九芎在排灣族生活領域中極為常見,為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材薪之一。
用途:房屋建材及送情材、薪材、狩獵陷阱及外傷消炎用。
資料來源:林務局提供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