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高度警惕耕地白色污染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需高度警惕耕地白色污染

2007年05月21日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耕地使用農膜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鋪到耕地上,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或作物。(照片來源:中外對話)中國的農民在大量使用農膜、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來提高土地生産力以獲得短期利益。蔣高明警告説,中國須重視可持續農耕的發展來確保農産品的質量和耕地的保護。

最近半個多月來,筆者連續在河南、河北、天津、山東農村考察,一個嚴重的現象令人憂心如焚,這就是愈演愈烈的耕地白色污染問題。北方耕地幾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所覆蓋。從空中向下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兩旁,白色塑料膜更是一望無際,讓人仿佛來到了一個「水汪汪」的世界,真是「白色恐怖」。

田間地頭,渠溝路旁,甚至大街上,農户的院落裏,到處都是廢弃的農膜。舊的農膜没有處理完,新的農膜又鋪上了,這一奇特景觀在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是根本看不到的。筆者曾經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没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様,大張旗鼓地應用農膜。長此以往,耕作了5000多年的中國耕地將因為大量使用農膜、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而毁滅。

耕地使用農膜主要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産反季節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鋪到耕地上,生産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或作物。在山東、河北農村,筆者了解到,目前農民種地,除了玉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外,種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等,幾乎毫無例外地覆蓋農膜。

據農民介紹,土地覆蓋農膜後,由於改善了土壤温度、濕度,生長季節可以延長,産量能够提高20%到50%,個別作物甚至可使産量翻倍,如花生等。通過覆蓋農膜增加産量是農學家的新技術發明,但是,誰也没有考慮到的是,我們的生態環境能够承受多少農膜污染?目前,我國每年约50萬噸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殘膜率達到40%。這些農膜在15-20厘米土壤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很差的難耕作層。

盡管勤快一點的農民,會將農膜從地裏挑出,但他們僅僅是將農膜從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頭而已。據説有人專門來收集廢弃農膜,但是,因為農膜輕而沾滿了土,回收利用價值並不大,因此,没有人願意收這種廢品。當農膜積累多了以後,農民們大多是一把火點燃了之。然而,他的這把火帶來的是更加嚴重的污染。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機化合物,被稱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2004年正式生效的國際《斯德哥爾摩公约》,把艾氏劑、狄氏劑、异狄氏劑、滴滴涕、七氯、氯丹、滅蟻靈、毒殺芬、六氯代苯、二惡英、呋喃以及多氯聯二苯12種化合物列為首批對人類危害極大的POPs,在世界範圍内禁用或嚴格限用。它們在自然界中滯留時間很長(最長可在第七代人體中檢測出),毒性極强,可通過呼吸和食物鏈進入人體,導致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中毒、癌變或畸形,甚至死亡。焚燒農膜極易産生上述12種POPs的至少5種,即列在清單上的後5類。

10年前,農業部和科技部的官員希望科學家們盡快拿出降解農膜的方案,篩選特殊的微生物來分解農膜。遺憾的是,至今令人興奮的消息不多。雖不斷有人傳言研制出了可降解農膜,但是,因其價高質劣,農民根本不用。這裏,主管官員和科學家們都犯了個常識性的錯誤――農膜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哪裏有什麽微生物願意「吃」它們?為什麽不研究替代措施或者制定政策,讓老百姓停止使用農膜,從源頭控制白色污染呢?

誠然,大量使用農膜,産量提高上去了,但是生産出來的東西不好吃了,即質量下降了。任何生命,生長有其固定的規律,本來長的慢的如果讓它長的快,其代價就是質量的下降和環境的污染,表現在作物和蔬菜上就是風味下降和耕地污染。在現場,筆者看到,大蒜基部比拇指粗,這在2、3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農膜和化肥的貢獻。然而,據農民們反應,現在的大蒜辣味不足了。以前種蒜是用覆蓋秸秆,而不是覆蓋塑料膜,是用大量有機肥,而非化肥,風味的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或曰,雖然風味不好了,至少産量高,農民可多賣錢,管它好吃不好吃呢。真得是這様麽?實際上,農膜增産後的利潤「大餠」被更多的人瓜分了,他們為農民留的部分是很少的,而風險却讓農民來承擔。農膜商、運輸商、出口商、批發商、田間小販、零售商,他們的眼睛早就盯好了農業增收帶來的那點可憐的利潤(國家减免農業税或糧食直補帶來的效益很快就被農資漲價所抵消了)。農民承受了土地污染苦果,但他們永遠處在社會的下層,靠提高一點産量實現增收遠没有他出去打工挣的多。在沂蒙山區,筆者現場了解到的實際情况是,非常新鮮的蒜苔前天是5角一斤,昨天是4角,今天就是3角了。去年大蒜地頭價是1.2元/斤,今年只有0.7元/斤,每家每户種植同様的作物,市場風險是農民根本没有辦法克服的。

通過耕地鋪膜並增施大量的化肥,來提高土地生産力,正如給土地吃「鴉片」,植物長快了,産量提高了,但是,土地就會對這些物質産生强烈的依賴,地越種越瘦。現在農民普遍反應「地不上大量化肥就不長莊稼」就是這個道理。那些殘存在土壤中的農膜,再加上過量使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等,將逐漸在耕地中積累,長期下去,耕地將元氣大傷。

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應當像保護眼睛那様保護耕地。為了提高一點産量,鼓勵農民從眼前的短期利益考慮,大量使用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東西。農膜的泛濫就是農業部和各級政府公開推廣的結果。

正確的做法不是將土地覆蓋農膜變白,而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而使土壤變黑,即將秸秆通過牛羊等動物轉化成肉、奶和肥料,肥料産生沼氣提供能源後,再將沼渣和沼液還田,逐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團粒結構,依然能够改善土壤水、肥、氣、熱條件,這個做法是使土地持續保持高生産力,而非短期行為。增加動物生産和能源生産後,耕地所創造的價值大大高于覆蓋農膜帶來的效益。增加有機肥就會减少化肥用量,取消農膜覆蓋就使生産成本下降,并從源頭杜絶白色污染。所有這些事關農業根本出路的問題,必須引起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土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總之,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采取正確的做法,增産的同時要增效,要保護耕地,减少環境污染。類似大量使用農膜這様「殺鷄取卵」式的用地不養地、反而毁地、害地的做法,不應當繼續下去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5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