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林太魯閣獵人積極參與狩獵自主管理 盼解決國家公園衝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秀林太魯閣獵人積極參與狩獵自主管理 盼解決國家公園衝突

【當部落傳統遇上現代治理:原民狩獵自主管理專題】

2020年12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賴品瑀宜蘭報導

「土地是血,山林是家」是太魯閣族祖訓,然而對於傳統領域與國家公園重疊的花蓮秀林太魯閣族,「進入山林,跟動物一起生活」的狩獵哲學卻遭到嚴重的衝擊。

在長期的抗爭下,狩獵自主管理制度成為解套的機會。為了能自由且自律的進行狩獵,他們積極成立獵人協會,將其視為與政府對話的平台。11月28日他們前往宜蘭澳花,和泰雅族德卡倫部落獵人交流,他們鼓勵德卡倫獵人要團結,將自主管理的權利討回來,更邁向原民自治的未來。

結合科學監測邁出自主管理第一步 太魯閣族嚴格自律避紛爭

今年8月1日原住民日,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舉辦授證儀式,給自己一份禮物,共發出294張獵人證,依村落進行編組管理,以掌握獵人入山時間、目的與獵獲量回報。

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規定,欲申請獵人證,需完成20小時課程,內容包括了自然生態保育、獵人文化培訓、狩獵安全、法律規範及獵區踏查等。此外,也結合學術單位及政府機關,以建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獵物回報系統等作法,進行動物族群監測及山林巡護保育體系的建置,讓科學技術與原住民族在地生態知識互補。

合格的獵人要重拾過去的默契與規範,藉由這些傳統狩獵規範傳承獵人文化,讓自然生態環境得以永續發展。例如要重視過去的夢占等知識、不能任意進入別人的獵場、不能偷別人的獵物、更要評估只取自身拿得動的數量,千萬不能任意丟棄山肉等。獵人們更強調,這些規範需要嚴格執行,如果違規就該做除名等處理,以求自律與免除紛爭。

秀林鄉以銅門部落最為積極嘗試狩獵自主管理機制。賴品瑀攝。

秀林鄉以銅門部落最為積極嘗試狩獵自主管理機制。賴品瑀攝。

理事長帖喇‧尤道在交流會上回顧,2015年布農族獵人王光祿案受到社會關注之際,也是秀林太魯閣族為了狩獵展開集體抗爭行動的開始。由於傳統領域與國家公園重疊,不時發生族人遭國家公園警察逮捕的事件,族人為此身心俱疲,甚至不乏因無法安心工作,黯然過世的都有。因此在當年10月的感恩祭時,他們大動作前往大魯閣國家公園抗議。

接著在2016年走上凱道並進入總統府陳情,疾呼「還我狩獵權」,也看到2018年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民道歉後,成立原轉會;國家公園主管機關內政部、與涉及原住民狩獵事宜的原民會、農委會也展開討論。

回顧從禁絕到共管步步艱難 帖喇‧尤道:「權利不會自己掉下來」 

秀林鄉以銅門部落最為積極嘗試狩獵自主管理機制,帶動整個秀林鄉,橫跨9村及16個部落。2017年開始籌組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在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的協助下,於今年3月14日正式成立協會、並在8月進行獵人證授證,立下自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

各地狩獵自主管理計畫都須配合科學監測調查。鄭雅云攝。

各地狩獵自主管理計畫都須配合科學監測調查。鄭雅云攝。

不過,目前開放狩獵的領域僅止於林務局轄區,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傳統領域仍未開放,因此,國家公園內的祖居地、傳統領域等,是太魯閣族人未來要爭取的權利。

盼狩獵傳統不再被迫遊走法律邊緣。帖喇‧尤道表示,追求的其實是最終能成立自治區,狩獵自主管理作為第一步,從跟政府共管開始,在其他國家也已經陸續有原民自治區的設立。

「權利不會自己掉下來,要我們去爭取!」帖喇‧尤道說道,過去以美國為首,在國家公園法規上,將環境視為主體,忽略了居住其中的人們,這是他們要努力打破的。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