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整合物質資源 擬徵事業廢棄物基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保署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整合物質資源 擬徵事業廢棄物基金

2021年07月0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環保署昨(1日)宣布由廢棄物管理處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將過去視為垃圾的「廢棄物」管理,轉變為物質全生命週期的「資源」,誓言要建立「可以讓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賴瑩瑩也透露,目前正在研擬開徵事業廢棄物基金,透過財務工具,讓再利用物料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台灣2020年的一般廢棄物產生量續創新高,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資料照,孫文臨攝

線性經濟模式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成為處理難題,許多都能轉為有價資源循環利用。本報資料照,孫文臨攝

資源循環辦公室  盼廢棄物從麻煩的「垃圾」變有價的「資源」  

環保署1987年成立至今逾30年,是我國環境保護事務主管機關,近年來環保議題多元化,從過往單方面保護的思維,逐步轉向與地球共好、永續發展的全球倡議,外界經常詬病環保署的既有的業務單位權責不明,倡議環保署升格為環境資源部,以整合行政資源、擴大管理範疇,然而討論20多年,始終只聞樓梯響。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過去主要業務為管理各類廢棄物,著重在垃圾的清除、處理與減量。近年來,廢棄物管理更加重視「資源化」,把廢棄物視為「資源」而非「垃圾」,歐盟、日本與韓國等,近年均提出積極的資源循環行動方案。

歐盟在2020年將就提出新的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要確保到歐盟市場的產品使用壽命更長,更易於重複使用、維修和循環利用,並儘可能使用循環材料代替主要原材料;台灣筆電大廠宏碁就為此開發了循環筆電產品,大量使用回收塑料,並提高維修與回收的便利性。

廢管處擬徵「事業廢棄物基金」  提高再利用物料市場競爭力

環保署指出,台灣76%的物料來自進口,同樣面臨自然資源不足、廢棄物去化等難題。「資源循環辦公室」成立,希望打破既有法令的框架,精進資源循環,使再利用產品適材適所。

環保署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張子敬署長(左)與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賴瑩瑩合影

環保署1日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環保署署長張子敬(左)、賴瑩瑩(右)。環保署提供

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兼任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底下設立「政策規劃」、「產業循環管理」、「有機資源」、「無機資源」及「金屬及化學品資源」等5組工作團隊。去除掉「廢棄物」三個字,改以「資源」來替代。辦公室成立後將檢討資源循環相關法規、整合經費並建立「可以讓物質建立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

賴瑩瑩表示,未來更能以物品的物質特性來做全生命週期的管理,「舉例來說,餐廳的廚餘與家戶的廚餘,都屬廚餘有機資源,過去卻由兩組人在管理同一種物質資源,未來可以整合思考資源的循環模式。」

此外,賴瑩瑩說,環保署也正在修法研擬徵收「事業廢棄物基金」透過財政工具,引導資源循環,「再利用物料的成本較高,在市場價格上不容易與新料競爭」但使用再利用物料可降低對天然資源的開採,減少資源浪費,因此可透過補貼來提高再利用物料的市場誘因,同時也要建立再利用產品的品質標準、認證制度及掌握流向的配套工作。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