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前瞻:環評議題─民間新血正衝擊環評委員會運作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前瞻:環評議題─民間新血正衝擊環評委員會運作

2006年01月23日
作者:李根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2005年8月有幾位環保團體成員被推薦進入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幾個月以來已引發環評業界(顧問公司)的大地震,他們在私下揣測這兩年案子大概不好過,甚至對於爭議性或位於生態敏感帶的案子已不敢去投標;開發業者則不滿的批評「少數幾位環保委員以自由心證甚至逾越法律規定的要求,任意刪減開發案的規模」;主辦環評業務的環保署綜合計畫處承辦人員,則對於冗長的議事及效率低落感到不耐。凡此,顯見民間的新血正衝擊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運作,其對台灣環評制度發展值得關注。

展望2006年的環境影響評估,或可從個案、制度法令及民間運動,以及對環評委員的期許四個層面進行討論。

一、在個案方面,審議中的北宜高速公路坪林行控中心是否開放為一般交流道,蘇花高速公路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以及尚未審議的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大型開發案,則在中央、地方,朝野政治角力,以及拼經濟和環保衝突的背景下受到各方矚目,預期仍將受到持續關注,但是每年的環評案件至少百件以上,其中包括各種工業區、電廠、水利工程、捷運、輕軌、道路、住宅區、砂石開採、高爾夫球場等,這些個案大都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社會應予同等關注。

二、現行的制度設計,的確有向開發單位傾斜的情況,例如依法環評相關書件的調查撰寫是由開發單位提出,長期以來業主以顧問費用左右顧問公司的環評寫作,包括蓄意忽略重要生態資訊、避重就輕,甚至造假等層出不窮;同時,依規定環評會得在50天內作成審查結論,雖在特殊情形下可再延長50天,但仍有迫切的時間壓力。相對的,環評委員卻是兼任義務職,根本沒有任何實質人力協助審閱堆累如山的書件,更遑論進行實地查證,於是常常在時間壓力匆促做成決議,嚴重影響審議品質。

其次,很多開發案在可行性、政策評估階段並未進行多元方案的評估比較,幾乎沒有公共參與討論,於是政策粗糙成為常態,待到開發訊息曝光就引發各界強度不等的爭議,有些則完全黑箱作業,到了環評階段就成為各方角力場域,更糟的是,有些開發案直到要動工了,地方居民才發現,只能用抗爭來處理這種開發暴力。這種情形下,環評確為目前公共參與的重要途徑。

然而,環評的審議過程,明顯欠缺資訊公開有效機制,目前僅有環評說明書及報告書已多數上網,但差異分析、調查報告、差異對照表等書件,以及開會時間,並未有主動告知公眾(含在地居民)之機制,因此,專案小組的審議過程雖然對外開放,但並未達真正公開審議之效能。因此,未來環保署應就上述制度面、執行面之缺失進行修正,包括立即加強主動之資訊公開,擴大民眾參與,以期和開發單位與顧問公司結合的共生鏈有稍許制約,朝野和民間社會則應就環評法之修正進行深入討論,例如改由開發單位依開發規模繳交一定比例之環評費用,由環保署透過公開管道徵選顧問公司進行環評書件之調查、書寫。

至於審查的結果,除了少數被否決外,大多數仍是有條件通過,因此後續的監督追蹤就很重要,否則就等於讓開發單位得到一張不必負責的開發保證書。

三、雖然本屆環評委員會已有部分民間團體的成員進入,但是外部的監督機制,及草根的環保運動仍不可或缺,畢竟把環保運動寄望於少數進入體制的精英仍有高度風險,再者以現今環評委員的工作量,要把每一個個案都理得透徹絕不可能,這方面極需民間參與。

四、為擺脫橡皮圖章以及開發單位顧問的角色,環評委員或專家學者除了依專業的領域提供開發單位修正意見外,更應從環境、社會、世代的公義等寬闊的面向,進行整體考量,同時也應隨時關注審議之程序正義,再者,有些個案在不開發與有條件通過之間,其實僅一線之隔,但囿於環評委員大都不喜歡當「經濟發展」的拌腳石,即便經過三、四次的專案小組審議仍有嚴重問題,最後還是有條件通過,這表示否決一個開發案除了明顯可見的環評衝擊(專業判準)外,更重要的是環評委員守護環境的道德勇氣。

環評審議中各種角度、觀點的討論及其結果,其實正是反應整體社會對於經建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價值取捨,環評委員有必要以跨世代的前瞻進行環評的審議和決策。

環評法通過十幾年來,台灣整體環境仍持續在惡化之中,顯見過去環評作為預防或減輕開發案對環境破壞的機制及執行情形,有必要進行徹底的檢討,否則每年一百多件大大小小的開發案,將會一步步鯨吞蠶食台灣的生機。另一方面,台灣有必要在國土規劃、環境、經濟政策、價值選擇等層次上,取得一致的共識和步調,由此設定一些基本的開發或產業發展的條件,讓一些有爭議的開發案在環評之前就先出局,以免耗費社會資源;而在政策形成(含可行性評估)之前,則應把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層面考量進來,並真正進行民眾參與,避免進入環境影響評估之後引發廣大爭議;而對環境友善的開發行為,則可簡化手續,盡力在環評過程中,做好環境預測與管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