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鍇等/人流管制之後枯木逢春 小琉球潮間帶漸復生態榮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張水鍇等/人流管制之後枯木逢春 小琉球潮間帶漸復生態榮景

2023年09月27日
文:張水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劉莉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前瞻科技推展中心主任)、康惇茹(國立中山大學海科系研究助理)、陳映竹(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研究助理)

小琉球杉福、漁埕尾、肚仔坪三處著名潮間帶生態,曾因觀光過度與水質及氣候問題,生物密度在五年間減少約八成,隨著地方政府強化管制措施,儘管中間經歷2021年的大量死亡事件,近年仍出現止跌回升的跡象。

觀光過度  奄奄一息的潮間帶生態

2015年,屏東縣政府與交通部公告五處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規定要有導覽員帶領,遊客才能進入潮間帶,維護生態之餘,也替地方增加觀光收入。儘管如此,隨著遊客增加,2019年巔峰時期有超過15萬人擠入漁埕尾、杉福及肚仔坪三處不到7平方公里的潮間帶,總共30萬隻腳踩踏,甚至偶有導覽員爭執鬥毆事件。

2019~2020年的調查發現,這三處大於2公分的無脊椎動物密度(個數/平方公尺),比遊客尚不多的五年前(2013~2014年)下降了80%,最大的肚仔坪潮間帶,也淪為台灣最早被發現的「海膽荒礁」。更不幸的是,2021年夏季連日暴雨後,虛弱的潮間帶動物碰上退潮,暴露在高溫下造成大量死亡。

為改善逐漸劣化的潮間帶生態,屏東縣政府自2020年下半年推動新管理措施,包括設置導覽線、禁止繁殖期夜間導覽、重建潮間帶管理站硬體設施,及導入人流監控資訊系統與「潮琉生態保育網」網路整合系統,落實每小時參觀人數300人之限制。

屏東縣政府也在杉福與漁埕尾潮間帶建立科技化管理,透過網路或管理站展示螢幕知道潮間帶現地的參觀人數及保育規定,希望減緩人潮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及維持旅遊品質。

小琉球美麗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小琉球美麗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生態止跌回升 肚仔坪恢復較慢

經過這段時間的加強管制,調查數據顯示,2021~2023年4月,漁埕尾及杉福兩個潮間帶物種密度止跌回升。

2019~2020年這兩處的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密度是2013~2014年的31%,2021年強化管理至今則提高到41%,若沒有發生2021年大量死亡事件則可能更高。

若以大量死亡事件及強化管理一段時間後的數據來看,最近一整年[1]的密度則再提高到46%,換言之,近期的調查顯示有回升的趨勢。至於肚仔坪可能因棲地被海膽破壞嚴重,加上2021年生物死亡數量最多,所以恢復較慢。

小琉球潮間帶近期比之前容易看到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左上角起順時鐘方向:棘輻肛參、大柱形指海葵、花瓶鳳凰螺、白底輻肛參。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小琉球潮間帶近期比之前容易看到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左上角起順時鐘方向:棘輻肛參、大柱形指海葵、花瓶鳳凰螺、白底輻肛參。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部分當地居民也反應,潮間帶能見到越來越多的小型螺貝類,也比較容易找到環眼海兔、黑千手螺、短拳螺、藍指海星等生物。特別是今年春天感覺海兔變多,甚至頻繁爬進導覽區內,參觀時需小心腳下。雖然也有業者不覺得有回升,但可能與科學調查範圍,比業者能走動的導覽線範圍較大有關。整體上,加強管理措施對於減緩甚至改善生態劣化已略見成效。

小琉球潮間帶近期比之前容易看到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左上角起順時鐘方向:藍指海星、黑千手螺、短拳螺、環眼海兔。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小琉球潮間帶近期比之前容易看到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左上角起順時鐘方向:藍指海星、黑千手螺、短拳螺、環眼海兔。圖片來源:劉莉蓮教授研究室提供

再以最近一年全部的底棲無脊椎動物與前年大量死亡事件時(2021年)比較,漁埕尾平均增加五成,杉福增加二成,較難到達的龍蝦洞增加三成;而棲地衰退嚴重的肚仔坪,比大量死亡前還少二成,不過破壞性高的海膽(梅氏長海膽和口鰓海膽)有變少;近年遊客增多的蛤板灣也是減少二成,其中破壞性高的海膽密度多了八成,較令人擔心。

小琉球的下一階段 觀光保育費未嘗不可

為提升復育成效,屏東縣政府在海保署的補助下,去年開始委託中山大學團隊於杉福及漁埕尾潮間帶進行硨磲貝及馬尾藻復育試驗,也邀請在地居民擔任公民科學家,以推動地化保育行動。硨磲貝是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列名的世界稀有海洋生物,馬尾藻則是許多潮間帶生物幼年期的庇護所。

目前復育略有成,首先感謝自然人文生態觀光協會及大部分業者的支持,然而以下是我們大家仍需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小琉球的生態復原,沿岸的水質是相當重要的限制因子,而水質惡化與大量遊客產生的生活污水有關,應儘早針對遊客數量與水質議題找出解方。

二、導覽員的言行直接影響遊客行為和保育規範的執行成效,因此,導覽員回訓及獎勵/淘汰管理制度的建立,對於導覽員素質的提升及復育的推動都有直接助益。

三、潮間帶管理站的維運與生態的復育需要穩定的經費支撐。管理單位可依《觀光地區與風景特定區及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觀光保育費收取辦法》,收取「觀光保育費」。

觀光保育費專款專用,有助於保護區經營管理及生態調查與復育的永續,亦可讓遊客透過使用者付費給予生態環境正向回饋,取代過去消耗式的遊憩型態,並可降低無心觀賞者進入踩踏的壓力。

四、最後,有「威尼斯沙灘」美稱的蛤板灣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尚無管制,除了散客進入潮間帶戲水游泳,也看到導覽活動增加。這裡已經有生物密度下降、海膽數量變多的趨勢,可能是下一個「海膽荒礁」。建議管理單位考慮將蛤板灣潮間帶納管,保留一般遊客能於沙灘欣賞美麗海景,同時減少全面性踩踏的管理策略,使生態及觀光能雙贏。

小琉球蛤板灣美麗的威尼斯沙灘及潮間帶。圖片來源:蔡正男提供

小琉球蛤板灣美麗的威尼斯沙灘及潮間帶。圖片來源:蔡正男提供

註釋

[1] 指2022年休養期後到2023年休養期結束一整年,此時段離發生生物大量死亡事件以及強化管理後已有一段時間。

參考資料

論壇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環境資訊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