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祖先橫越大洋 旅英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的南島人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跟隨祖先橫越大洋 旅英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的南島人生

2024年02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陽雨山 台東報導

台灣是南島族群的發源地,台東縣府致力推廣南島文化,18日,台東縣文化處舉辦「認識南島起源」講座,邀請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卡照(Yosifu Kacaw)分享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南島起源》攝製的幕後花絮,以及他重拾自我認同的心路歷程。優席夫是阿美族藝術家,長年定居英國、每年往返台灣與愛丁堡。即便是不認識優席夫的民眾,過去也可能在捷運、台鐵看過他用色活潑、鮮明的車廂彩繪。而航海、南島文化,正好與優席夫的創作題材不謀而合。

阿美族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卡照(Yosifu Kacaw)是許多知名國際藝術節受邀參展的藝術家,曾為全球多項知名品牌設計,其創作多元且又以用色活潑鮮明為特色,作品往往透露出對人性的關懷與社會議題的覺察。圖片來源:陽雨山攝

旅英阿美族藝術家 透過紀錄片找回家的路

優席夫來自花蓮縱谷馬太林部落(matadim),生於1968年,成長在彼時原住民族還被稱為「山胞」的社會中。懷才不遇的他被迫放棄音樂夢想逃離故鄉、流浪到英國。歷經侮辱、歧視、拒絕,幸而最終沒有放棄自己,多年後從英國紅回台灣,也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2022年,優席夫與英國人類學家戴維森(Julian Davison)因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南島起源》,一舉奪下第57屆金鐘獎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得獎後的他感性呼籲,「原住民的孩子要對自己更有自信一點,希望所有的台灣人可以好好認識台灣原生族群。台灣是多元族群的島國,透過這支片子,希望大家好好的相親相愛,不要再吵架了。」

「台灣當代原民藝術」是優席夫給自己的定位。20多年的旅外經歷,讓他見識更多,也重新發掘他心中的台灣價值。他認為,台灣東海岸的山海環境並不輸給夏威夷,遍地遺址、族群多樣的台東更可謂南島首都,但為什麼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了解自己的價值?

當優席夫再次站上台灣的土地,他已在藝壇占有一席之地。優席夫認為,「藝術」是吸引人們認識台灣的媒介,但他期望自己不只是一位藝術家,而是能發揮個人特質,成為台灣文化的推廣者。回鄉後,優席夫先在台東的學校帶領藝術課程,也在各地創作裝置藝術。當國家地理頻道的主持邀約找上他,他受寵若驚,內心卻也猶疑著,「沒有主持經驗真的可以嗎?我夠資格代表台灣嗎?」

千年前的祖先腳步 跳島追尋海洋文化

研究指出,台灣是南島族群的發源地,紀錄片是為了引介台灣給全世界認識,更何況還能藉由拍攝紀錄片的機會,以南島民族的後裔回去探訪祖先當初走過的地方,像阿美族的祖先一樣跳島遷徙,「能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機會?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不行?」反覆思索後,優席夫決定擔任主持人一職。

影片從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文化特色切入,介紹台灣與南島的連結性,例如身體裝飾、與祖先連結的方式、構樹樹皮布、航海造舟、語言等。從台灣擴散出去的海洋文化,經過時間與空間的推移,如今演變成多元的樣貌。當優席夫踏上不同的島嶼,感受來自原初的似曾相識,與祖先的腳步卻已是千年之隔。

他去紐西蘭,因為長相被毛利人認為是親戚,與在地人細數著彼此共同的詞彙;在東加他看到經DNA鑑定源於台灣的構樹,其樹皮布文化仍是當地生活的要角,對比台灣卻只剩下藝術創作與體驗使用。

此外,東加的人們將家族故事與家徽刺在身上,並視紋身為傳承家族與榮耀的印記;台灣魯凱、排灣、泰雅、太魯閣族也有各自的身體紋飾文化,泰雅族的紋面就是對成年者能力的認可。優席夫形容,那就像是與祖先相認的QR code,跟漢人社會的刻板印象是黑社會才在刺青,是完全不同的脈絡。

返台重新扎根 在地文化是最珍貴的養分

「小時候很害怕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優席夫當年的自我認同出現障礙,例如為了擺脫天生黝黑的膚色,曾想盡辦法變白。但即使外表變成白皮膚,天生的長相、口音卻無法改變,直到很後來才明白,來自部落的孩子不是基因的問題,是機會的問題。

拍紀錄片的那一年,是優席夫闊別台灣20年,第一次返鄉參與年祭(ilisin),也因為重新在故鄉扎根,得到族老的接納與認同,這遠比得到金鐘獎還令他感動。現在,優席夫每年有半年會待在台灣,陪伴老人家,「他們就像書一樣,是我學習的對象」。

優席夫表示,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相當於不同的國家。不管誰先來後到,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就是一家人。過去歷史的傷痕我們無法參與,從現在到未來,「尊重、欣賞差異」是每一個人必修的功課。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