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深處的治污之痛 污染企業轉移「東污西漸」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現實深處的治污之痛 污染企業轉移「東污西漸」

2007年08月29日
摘錄自2007年8月28日中國經濟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站在成(都)彭(州)高速收費站附近,人們都會感到一股濃烈的青黴素氣味撲鼻而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巨大的醫院之中。這些難聞的氣體排放自位於四川省成都彭州市的聯邦製藥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邦製藥),當地百姓對此怨聲載道。

聯邦製藥解釋,這些異味形成於生產過程中,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技術能夠消除。

聯邦製藥是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當地引進的重點投資項目。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吸納了不少污染企業。在部分地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情況下,一些污染企業選擇轉移到其他地區繼續生產,這導致了污染源在地區間的流動和蔓延。

近年來,沿海發達地區日益感受到來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緊缺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不得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騰籠換鳥」戰略應運而生。通過將低端產業轉移出去,再置換成高端產業,從而優化結構。與此相對應的是,中西部地區正在「找項目求發展」,正好承接東部轉移過來的產業。

應該看到,要素緊缺導致的產業轉移可以實現不同區域的優勢互補,具有合理性;而一些污染企業混跡於產業轉移的隊伍中,進入中西部繼續污染,目的在於規避政府部門的環境管制。對於二者的性質,應該區別看待。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東部沿海污染企業進入中西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沿海污染企業直接搬遷進入中西部地區;二是東部高污染產業被淘汰之後,一些沿海企業為延續產業鏈,在中西部物色相關企業進行合作,由這些「合作企業」在當地完成污染較重的生產環節。江西有不少塑料顆粒加工廠為沿海企業提供原料,記者在這些企業發現,塑料燒焦的味道瀰漫,污水橫流,廢棄的塑料到處堆積。就這樣,乾淨的原料提供到了沿海企業,但環境污染卻留在中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