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的自然農場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魏先生的自然農場

2007年10月04日
文字:陳佳利(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魏先生用生命咀嚼『師法自然』的真諦森林裡,各式各樣的植物,交錯出複雜的層次鳥類昆蟲生活其間,構成緊密的網,如果說這是一座農場,你相信嗎?在台東,有機農民魏麒麟,將原始林雜生的概念,運用在農場裡,並將老子的自然哲學,當成自己的生活態度,用14年的時間,一步步實現人生的自然夢。

載著從山下買來的天然肥料,魏麒麟準備為土地施肥。他將這些曬乾的羊糞撒在農地上,用原始的養份滋潤土壤。

魏麒麟原本是裝潢師父,在忙碌生計的同時,心中一直有個追尋自然的夢想。14年前,魏麒麟買地轉型為農民,儘管是農作的門外漢,還是拿起了鋤頭,順應心中回歸自然的渴望。

但是魏魏麒麟不想只當一個下田耕作的農夫,他要當一個與自然共存的農夫。

魏麒麟力行自然農法,不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還將自然界植物雜生的概念引入農場,讓茶園中有果樹、果樹下有蔬菜,40多樣的作物,熱熱鬧鬧地長在一起,呼應物種多元化、生物多樣性,讓病蟲害,透過自然機制達到平衡。

順應自然,是魏麒麟的信念,他將老子「師法自然」的思維,當成自己的人生哲學。為了追尋這樣的生活,他負債築夢,一路走得辛苦,尤其剛開始農園沒有收成,生活的壓力與家人的不諒解,讓他倍受煎熬;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在農場裡保留1/3的區域,以自己的雙手種出一座森林。

魏先生的自然農場          用天然肥料為土地施肥          當農場裡的生態漸漸達成平衡,就採取「無為」的作法,讓大自然自己管理這片土地

如今樹長大了,昆蟲來了,鳥也來了

每個生命都是歷經多年的等待,當農場裡的生態漸漸達成平衡,就採取「無為」的作法,讓大自然自己管理這片土地。

2007年8月底,聖帕颱風過後,魏麒麟種植的木瓜與香蕉受到了侵襲,就讀屏科大的兒子匡立,放假趕回來幫忙。在農園中長大的他,目前正在研究施用有機肥料對土壤的影響,將來也想朝有機農業發展。

這次的風災,只有小小損失。和種植單一作物的農民相比,承擔風災時有更多的籌碼,因為這座農場,已經形成一套自然的生態循環。

耕作可以有機,那麼住的地方,能不能也有機呢?這裡還有一棟會呼吸的房子,這棟建築永遠敞開雙手,迎接自然風光。

聖帕颱風過後,魏先生種植的木瓜與香蕉受到了侵襲          生物多樣性,讓病蟲害,透過自然機制達到平衡          樹長大了,昆蟲來了,鳥也來了

魏麒麟一直想蓋一棟「順應自然」的房子,當他遇上了建築師趙力行,發現「有機建築」的中心思維,與他的生活理念,不謀而合。

為了尊重自然,建築師順應原有的土地坡度,不填土也不開挖,因此房子從客廳、餐廳到廚房,形成了3個落差,營造了豐富的層次感。瘦長曲折的外型,南北的坐向,東西縱深長將近42米,南北縱深只有13米,能形成快速的空氣對流。窗戶就像是毛細孔,讓空氣自由流動、讓陽光盡情穿透,不但可以省下電費,還帶進了視野。

建築物的許多環節,都巧妙的配合自然的律動,在樓頂建置水生池,再種些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溫度,整棟建築還可以自然排水,透過導流,雨水直接落下戶外的生態池。當夜幕低垂,房屋前後的生態池,就有樹蛙朋友到訪。

農場裡共有6個生態池,當大雨來襲,還可以充當洩洪區,讓農場減少淹水的災害,當然豐富的水生生態,也成為教育的最佳場所。

會呼吸的房子          窗戶像是毛細孔,讓空氣自由流動,讓陽光盡情穿透          順應自然,是魏先生的信念

自然農法不只是農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魏麒麟的自然夢還在繼續,未來,他希望這裡不僅是農園,也是一座自然農法的有機學園。在這裡,人、作物、建築都與自然和諧共處,訪客從餐飲到住宿,都可以深切體會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透過耕種、透過日常生活,魏先生用生命咀嚼「師法自然」的真諦,14年來,他尋回了土地的純淨本質,也找回了生活中最大的自由。

採訪側記

魏麒麟多年來持續守護著土地,當年為了用自然的方式讓土地恢復地力,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那些困頓並沒有動搖他對自然農法的堅持。如今,撥雲見日,眼前的他,遠離城市擾攘,擁抱著自在恬淡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