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環境惡化危機 靜宜300環保種子扎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體驗環境惡化危機 靜宜300環保種子扎根

2007年10月15日
本報2007年10月13日彰化訊,陳品潔報導

彰濱工業區旁用垃圾填海造地之實況,左側為挖掘風力發電機之地基時,所挖出的垃圾堆。全球環境快速變遷下,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環境汙染、人口爆增、環境污染,該如何自處?13日,由行政院環保署與靜宜大學主辦的「環保初體驗」,師生近300人,走入彰化海岸,體驗當地環境與人的關係,為即將邁入社會的大學生播下關心環境議題的種子。

整個行程包括了解「彰濱垃圾掩埋」現場、觀察瀕臨滅絕之「中華白海豚」、鹿港文化體驗,最後師生在福寶生態園區與彰化環保聯盟,進行座談。活動督導生態系主任楊國禎認為,現在的學生多坐在電腦前,藉由實際走入環境現場,學生不但能夠親身體驗當地生態的美麗與環境破壞的對比,還可與關心環境的前輩分享觀察心得與互動。

在彰濱工業區旁的海岸下車,迎著海風而來的是陣陣惡臭。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為大家解惑道:「原來很多填海造地的土基是垃圾,蓋風力發電機時挖掘地基時,就挖出這一座垃圾山。同時賺取掩埋垃圾與造地的工程款,許多垃圾填海造地的工程,就是這樣一魚二吃。」

此外,現場放眼望去許多風力發電機,是全台風機密度高的,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揚表示:「這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政策,冬天的台灣並不缺電,為什麼硬要蓋這麼多風力發電機?」他認為這樣政策是政府在新能源政策上所要展現的業績,但是這樣不符經濟效益花費的成本與對環境的危害,卻是全民買單。

學生在王功漁港旁的潮間帶進行現場解說教學。學生穿著雨鞋在王功漁港潮間帶進行觀察時,對於發現的生物非常地驚喜,同時,在短短幾分鐘體驗到漲潮的自然威力,引起驚呼連連。有「螃蟹博士」之稱的生態系老師劉烘昌,領軍研究螃蟹的研究生們,為大學部學弟妹解說溼地生態。同時,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解說逐漸消失的台灣媽祖魚族群(中華白海豚(Sausa chenesis))的環境生態,鼓勵學生能夠多多關心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動態。

下午親臨環保座談會的彰化縣環保局局長陳宏益十分認同「環境初體驗」的概念,他並鼓勵大學生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批判性思考。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鐘丁茂也補充,獨立思考有二個要件,一是「你有多少事實,講多少話。」;另一個是「提出正確的前提之下所產生的緊密的論述。」

前環評委員文魯彬會中提到,「環境基本法中所定義的永續發展,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需求的發展。」談到環境問題的責任,他舉例道「一個工業區排放的廢棄物可以抵消彰化縣120萬人例行環保生活一年的努力。」

一天下來,剛就讀生態所的湯智凱認為,走入環境現場,更能體認政府經濟與環保政策的矛盾。目前就讀會計系四年級的郭書汎則堅定地說,「看到目前環境品質這麼惡劣,使我想更了解我們的環境…,環保是我未來想走的路」。問到為什麼想參加這樣活動時,就讀食品營養系的大四生華祈堯說:「食品和環境也很有關係,一但環境汙染所生產的食品,人吃了就會生病…,目前環境汙染這麼嚴重,我想來看看台灣環境污染的現場狀況。」

鐘丁茂表示,「洛克曾說,政府是受人委託辦事。如果受人民委託辦事的政府做不好,人民是可以起來革命的。」那麼當台灣經濟政策與人民的福祉相衝突時,「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僅值得在場數百人思考,也值得整個社會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