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以「生態文明」引領發展模式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將以「生態文明」引領發展模式

2007年11月12日
作者:馬軍(中國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綠色中國。圖片來源﹕中外對話(V 2攝)2007年7月15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胡錦濤要求,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這被認爲有利於著力解决中國發展新階段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國家環保總局不久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的生活。

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全國7大水系監測斷面中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今年5月份在華東發生的太湖藍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動。由於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當地大規模發展化工業和輕工業,造成湖水污染,使200萬人的生活用水中斷。

不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發展反思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在客觀分析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後,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模式的又一次界定;同時也是在客觀分析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對未來世界文明形態的基本構想。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基於對工業文明中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的反思。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採集、狩獵和農耕文明階段,直到200多年前,工業革命開始席捲西方世界,工業文明迅速成爲占據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態。在爲人類帶來空前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建立在資源、能源大規模消耗基礎上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給工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在過去三十年間,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工業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態勢。跨國資本將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的生産過程轉向發展中國家,在不改變發展模式的情况下,减輕了發達國家的環境壓力,却大大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負擔,環境污染問題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然而,全球氣候變化使得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如何應對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帶來的溫室效應,突然成爲擺在全球各國面前的緊迫問題。

世界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們爲此付出了極高的資源環境代價,主要原材料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居於世界前列。從根本上看,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大規模生産和消費已經給全球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而當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試圖以同樣方式發展自己,加入世界富人俱樂部的時候,工業文明固有的不可持續性就突顯出來,全球環境就會加速逼近危機爆發的臨界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領導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對保障中國的長遠發展和維持全球生態安全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探索對環境友好的發展出路

作爲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尚無範例可循,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作艱難探索。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首先分野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工業文明立足於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態文明則要求人類尋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因爲生態化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環境學者利奧波德就曾指出:「文明並不像通常設想的那樣,是去征服一個穩定而永恒的地球」。在人類遍布地球各個可居住角落的時候,在人類握有摧毀生態平衡、破壞生態系統力量的今天,我們反而必須收起心中那柄征服的巨斧,重新找回我們對自然曾經擁有的那份尊重和感恩。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設想超越工業文明建立在資源擴張型的發展模式,探索出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我們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與自然和諧的生産生活,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樣的根本轉變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中國應該和其它致力於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國家協同努力。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業已形成的環境管理體系和環保技術。事實上,許多處在後工業化時代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對可持續發展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方式和資源利用模式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中國,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爲後發國家,如果我們能積極借鑒和吸收他國的有益經驗,也存在著超越既有基礎設施,直接採用新型技術設施的機遇。

重要原則:以人爲本

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徹底轉變,除了要擺正人與自然關係外,還必須真正貫徹以人爲本的原則。應該認識到,生態文明雖然著重强調了保護生態、順應自然規律,但自然萬物本身不能參與到環境管理中,它們需要致力於守護自然的人們爲其代言。國際社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是要力求實現「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而中國領導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同樣將「以人爲本」確定爲核心。如果我們發展的目的真正是爲了惠及民衆,那麽我們就不能在發展中破壞民衆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而在環境决策和管理中賦予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司法救濟權,是保障公民環境權的最有效方式。

人們曾經對後工業化時代的發展方向莫衷一是,如今尋求與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全球主題。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中國對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構想,也再一次體現了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解决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堅定决心。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3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