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大滅絕》全球化的森林劫難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森林大滅絕》全球化的森林劫難

2006年03月14日
作者:戴立克.簡申和喬治.德芮芬;譯者:黃道琳

生命價值與公司權益孰先?

西方文化有一個相當奇怪的觀念:公司的「權益」居於首位,而公司只不過是法律上的虛擬、非自然的建構;但人類生命的權益,更不用說非人類生命的權益,以及這一切生命賴以生存之土地的權益都屈居其下。

當想要阻止我們的文化破壞某部分野生大自然,所有的失敗都是永遠的,所有的勝利都是短暫的。贏得一項林木標售案申訴,並不等於保護了一片土地;因為無需多久,他們就會再寫出一份環境評估報告,而這回他們的騙術可更高明了。我也由此明白,我們的文化是多麼堅定不移地想要摧毀地球。……木材業界、政客和財團媒體記者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宣傳戰,他們宣稱說:森林正遭逢嚴重的健康危機,因此我們必須迅速將之砍除。而他們根本無意尋求民眾認同,卻造就了民眾認同的模樣;只要民眾變得麻木,林業公司就贏了。就這樣,1995年柯林頓總統簽署了後來大家所說的「搶救條款」(Salvage Rider);該條款指陳,森林健康狀況急速惡化,必須採取立即行動。因此,任何林木標售案,只要認定是為了增進「森林健康」而有其必要者,都可不受所有環保法律之規範。你猜得到結果嗎?果然,幾乎每一林木標售案都被視為森林健康所不可或缺。這是一場鏈鋸大屠殺,各地古森林紛紛倒下。

政府與產業如此密切合作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兩者同屬一套機器,他們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維持生產:把森林變成筷子、建材、報紙。另一原因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旋轉門」。成為「公僕」之前,政客常常是產業界的中堅份子。被趕下台之後,政客去了哪裡?又回到私部門。

這些人事交結的關係和不法利益交換不僅存在於國家之內,也在國與國之間;這正是國際木材和紙品貿易的基礎。工業體系無論屬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都需要廉價乖順的勞工、穩定的原料供應,以及持續擴張而且來者不拒的消費市場。由此觀之,「全球化」就是這個寄生、貨幣化、商品驅動、不公正、單作式的社經體制從帝國中心向邊陲擴展的過程。

全球化的森林劫難

東南亞森林砍除的一些主要推動者是日本商社(株式會社)。……他們薄利多銷並且透過轉撥計價避稅;結果是市場上充斥著低價木漿、紙品、木材、合板,吞噬了熱帶雨林。

世界各地都遭遇過類似的境況;瓜地馬拉的森林居民得面對暴徒、砲艇、政變,或者更致命的,身穿體面服裝、手握大權的銀行家。想要把原住民驅離土地,變成勞動力資源的一部分,那可多的是辦法:通常是強制性的公地私有化;訂定遊民法,迫使人們就業;藉由稅制逼使人們脫離自給自足、以物易物的經濟,投入工資經濟──如果你只為自己一家人種植糧食,外加足夠的剩餘可跟鄰人交換,那你拿什麼繳稅?──這些辦法不但讓有錢人穩穩掌握了資源,也讓他們得以從無土地的農民身上取得廉價勞動力。1960年,瓜地馬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森林。往後十年間,由於原油輸出所得及國際貸款,牧牛場面積擴增;農產企業、石油探採、鎳礦開採、水力發電設施將森林邊界往後推。……世界銀行和美洲開發銀行認為債務、森林砍除、資源輸出有利於瓜地馬拉人;大筆資金投入農產工場,其實是生產外銷作物的工廠。這些作物需要大量灌溉水和石化產品,而一英畝砍除樹木而後集約耕作的土地每年會喪失5到35噸表土。老百姓挨餓;森林和老百姓死亡。

※本文轉載自新自然主義出版公司《森林大滅絕—全球已減少四分之三的原始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