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京都議定書生日快樂!」國際間規範溫室氣體減量作為的《京都議定書》邁入第10週年,昨(11)日在印尼巴里島的氣候變遷大會上,日本環境大臣鴨下一郎(Ichiro Kamoshita)代表國際社會為京都議定書祈福,和與會代表分享一份以森林、黑猩猩、風力發電與太陽能板裝飾的生日蛋糕。
與綠色和平共同籌辦慶生會的青年團體「Solar Generation」代表說:「京都議定書是未來的希望,我們慶祝它10歲生日時,也希望它負更多責任,希望所有國家都能重視這個協議,為世代子孫著想。」
10年前的1997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溫室氣體減量排放的協議,是為《京都議定書》。10年來,京都議定書成長之路上跌跌撞撞,先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一的美國,在2001年聲明徹簽,而後澳洲跟進,放棄京都議定書減量機制。到了2004年12月,俄羅斯批准議定書後,終於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京都議定書明年將進入2008-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目前在巴里島會談的主要任務,則在勾勒2012年後京都時代的減量協議。然而到目前為止,受強制減量規範的38個國家僅有2國達成目標,除了美、澳退出,加拿大、日本態度游移,對於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是否納入強制減量,更是難以定論。
甚至於本屆大會預定討論2009-2010年的「巴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在幾個工作組的草案內容這兩日也未有具體定案。
本屆目前為止最重要的決策,可說是10日各國終於同意設立於京都議定書機制下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該基金主要由先進國家自2008年起投入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因應氣候暖化進行調適計畫,大會並同意以「全球環境基金」(GEF)作為「調適基金」秘書處,而世界銀行則扮演信託機構角色。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稍早發佈的《2007世界能源展望》,全球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在2030年將再成長60%,高達420億噸──比2006年估計的150億噸高出甚多。在此情形下,京都議定書能否成為更強力的機制,各國是否能更緊密的配合,今明兩日開啟的部長高階會議,將會有所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