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暖化戰役 台灣普遍缺席了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全球抗暖化戰役 台灣普遍缺席了

2007年12月22日
作者:莫聞

12月8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抗暖化遊行集結地點上,副總統呂秀蓮自告奮勇出席,呼籲大家重視暖化,節約能源,少喝瓶裝水。呂副總統,您以一國副元首之姿,談抗暖化的高度僅止於此嗎?

從巴里島路線圖說起

原訂於12月3日至14日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3屆締約國會議(UNFCCC-COP13),由於美國對於具體的減碳承諾遲遲不願意讓步,堅持自願性減量,並試圖扯進中國一起分擔責任,因此整個會議硬是延長了一個整天。最後終於得出了一份各方妥協的「巴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版本。 這份定案的版本中,原先歐盟主張在2020年減少碳排放到1990年水準以下25~40%的目標,從決議中拿掉了,而原本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AR4)中,結合3000多位科學家提出的暖化警訊,則從決定的前言中移到了「註腳」。不過,最重要的是,至少各國確立2008-2009年的國際協商架構:準備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訂定出2012年以後,全球更徹底的減量目標。

國際樂施會(oxfam)呼籲富裕國家重視全球暖化下受害的窮人。

換句話說,國際社會將以兩年為期作準備,2009年以前,包括明年一月美國邀請主要經濟體在夏威夷召開的氣候會談,以及明年在日本舉辦的G8高峰會,新一輪的減碳目標都會是談判重點。觀察國際態勢,到了2009年之時,除了《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列舉的38個工業化國家,可能做出更徹底的減碳決議,而包括台灣在內的非附錄一國家,也都無法避免被納入強制減量的對象。

抗暖化大目標下  應跨部門全面動員

反觀台灣方面,《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為求爭議極小化而放棄具體的減量時程和目標,但仍在本屆立委提前休會,趕著清倉法案以便拼選戰的情況下,未能過關。不過根據20日的媒體報導,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已核可簽字,將推動CO2減量計畫,預計至2025年排放量,將降至2000年水準。

行政院終於動了起來,推測應該與氣候大會期間環保署副署長張豐藤在與會現場感受到減碳的急迫性有關。張豐藤還說2008年1月起將環保署將成立「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由各部會人員進駐,提前實施溫室氣體盤查、驗證、登錄。不過,根據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的訊息,台灣該做的,遠不僅止於此。「盤查、驗證、登錄」只是第一步而已。

聯合國巴里島氣候談判實況

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生產與生態」正產生全面性的衝擊,受影響層面包含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全世界的官方與民間組織,都在大鳴大放,構思多樣化的政策工具、緩和機制(包含碳排放的盤查與減量)與調適架構。現場可看到聯合國不同部門均投入氣候變遷因應計畫,除直接相關的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外,還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世界能源總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INGO(跨國性NGO)則除了環境領域外,尚有樂施會等扶貧機構參予。

換言之,若對應到台灣的部門,官方除環保署、氣象局外,衛生署、經建部門、農委會、社會扶助部門、能源部門等,都應注重氣候變遷課題,就各自的角色提出抗暖化的緩和與調適策略。

此外,全世界的地方政府、城市、民間智庫與壓力團體,正展開跨國界與跨領域的結盟,尤其台北、高雄都已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台中更是「世界城市暨地方政府聯合會」(UCLG),中央政府不做的事情,不代表地方不能做,而台灣也將不能再以非聯合國會員為理由,放棄和世界共同抗暖化的努力。

國際氣候談判進程對台影響大 各界不應漠視

如前述,雖然各國到2009年才會訂出減量目標,但這兩年準備期間抬面下的運作訊息更需要重視,幸而,這方面已有民間團體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行動網等團體和國際接軌,互通聲息。根據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鄭一青的觀察,氣候會談進度對台灣的影響如下:

  • 對已開發國家的長期減量目標愈來愈高,從歐盟訂定2020年減量,20%升高到30%、而2050年的已開發國家減量目標,己開始談到要減量至少80 %。甚至更進一步討論減量90%。而開發中國家要減60%的全球目標。
  • 目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的前25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的83%,會是後京都議定書時代溫室氣體減量的關鍵國家。對包括新加坡、南韓、台灣的新興工業國家都已是會議中明確被要求列入下一波溫室氣體管制的國家。
  • 連一些低度開發國家,如南非和巴西,但已經認識到氣候變遷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威脅,首度提出,不管後京都議定的國際協定,他們將採取國家層級的自願長期減量目標,也要定出2050年減少碳排放量25-40%的目標,台灣人均排放量已高於許多附件一的己開發國家,若是連南非和巴西都同意自願減量,台灣是很難自圓其說不積極減量。

台灣對這股趨勢的漠視,記者親臨採訪時體會最深。當國外媒體包括CNN、BBC、法新社等、中國的新華社、以及看到南非、法國、瑞典等地方媒體在會場中緊盯談判情勢,紀錄週邊會議上各個外圍團體的意見時,台灣主流媒體上充斥著返聯、入聯,一階段或兩階段公投領票的口水之爭。檯面上的「重量級」政治人物,除了談這些,未涉及任何抗暖化論述──除了副總統呂秀蓮自告奮勇主席12月8日台北的抗暖化遊行,然而,呂副總統以其政治高度,談話以呼籲大眾從生活上做起為主,並未談及國家級抗暖化策略。

借用此次同行採訪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所言: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高爾在巴里島暢談抗暖化的重要性、重批美國布希政府的態度時,「現場擠滿了世界各國的主流電子媒體,卻沒有任何一架攝影機來自台灣」。對國際抗暖化戰役上台灣普遍缺席的痛心,盡在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