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的台灣不是牠的家,可不可以不要「強熊所難」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亞熱帶的台灣不是牠的家,可不可以不要「強熊所難」

2008年01月03日
作者:林憶珊(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圈養的北極熊開始渾身潰爛、脫毛,最後死亡;圖片提供: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根據日前新聞的報導,台灣第一座極地海洋館的「宜蘭海洋生態科技遊樂館」即將在五結鄉誕生,業者首開台灣先例,要從大陸瀋陽引進二隻北極熊來,宜蘭縣長呂國華允諾會協助向中央專案申請。

動物學家宣稱北極熊為最難照料的動物,過往的例子可以清晰突顯這些經驗。1986年加拿大贈送二隻北極熊給台北市立動物園,牠們離開遙遠的極地故鄉來到介於熱帶、亞熱帶氣候,自然環境與故鄉完全迥異的台灣。不幸地,幾年後卻開始生病,原本擁有一身雪白毛皮的北極熊開始渾身潰爛、脫毛最後竟然死亡(如上圖)。就上述徹底失敗的例子所顯示的最大問題為,無論園方如何努力醫治,最後結局並不是美好的,動物最後仍淪為被人類犧牲的死亡悲劇。簡而言之,台灣的人工圈養環境再如何努力模擬成寒冷極地,依然無法比上北極熊真正的家園。

再者,諸見各國動物園引進的例子,人工圈養的北極熊極易呈現嚴重的刻板行為,枯乏無味無刺激的單調環境,導致搖頭晃腦與不斷踱步甚至一直繞圈的刻板行為。猶記得1986年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北極熊處於非常沮喪的情況,體毛大量脫落四處是膿瘡,不斷重覆理毛。如此看來,無庸置疑的這是一種備受折騰的身心虐待,人工圈養的迫害讓北極熊呈現與自然情境下截然不同的樣態,「你的觀賞反倒是牠的悲慘」,因此容易為許多動物權意識抬頭的民眾質疑。票房保障最後淪為燙手山芋,難道這是業者當初樂見的結果嗎?

繼1986年後台灣死了二隻北極熊後,1997年瑞士蘇黎世動物園欲轉手二隻北極熊來台,經過調查真相為瑞士蘇黎世動物園圈養北極熊並未造成高票房高收入,只好棄養後轉贈台灣。經本會抗議最後成功阻撓進口北極熊,讓全世界認知到台灣在保育議題上確實有些積極的作為,不過本次「宜蘭海洋生態科技遊樂館」卻開倒車有意引進北極熊,此嚴重損害宜蘭縣維持良好的保育形象與打翻台灣過往的努力成效,因此本會再次重申立場如下:

1. 在西方大多數國家中,不管是動物園園方、學者,或保護動物組織,都已非常具體的表示:

海豚、北極熊都是非常不適合圈養於人工環境中的動物,嚴重的刻板行為,讓許多動物園即已宣布不再圈養新的北極熊。台灣若反其道而行,倒開動保列車圈養展示北極熊,恐怕都在違反國際保育潮流。

2. 台灣的亞熱帶氣候與極地相差十萬八千里,為了要圈養北極熊,勢必要蓋一座符合極地氣侯的館。

無論業者如何宣稱投注多少資源模擬極地的環境,就實際執行面而言,連擁有豐沛資源的市立動物園都難以克服環境的落差,準備妥善接手,何況是民間業者?誰能保證不會重現二十年前市立動物園二隻北極熊客死他鄉的悲劇。

3. 全球正面臨暖化的威脅,肇因於人類對環境與動物的不尊重,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彼此的關聯。

由於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令北極冰塊溶解, 溫室效應導致牠們的數量銳減,因此北極熊目前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美國還正考慮提案立法將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另一方面將來若台灣為了運送遠方的北極熊來台,與興建符合寒地的圈養環境,勢必耗費大量地球資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危急北極家園讓牠們無家可歸,成為助長絕種的幫凶。因此站在保育動物,節約能源、友善環境及責任企業的立場,實不應當支持長途運輸的耗能高碳活動「進口北極熊」。

4. 北極熊的活體展示總是被美其名為教育作用,但實則只是滿足人類的窺伺慾與好奇心。

生態旅遊應兼具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的新思維,宜蘭縣要促進觀光遊憩業發展,應將「宜蘭海洋生態科技遊樂館」納進深度生態旅遊的學習模式。要一窺極地海洋生物之生態,並不必要讓活體動物來台受苦,舉辦親子研習活動、專題演講、圖書資料借閱、教學研究刊物出版才能真正結合保育、教育與研究功能,使蒞園遊客都能充份獲得野生動物知識,提升生態多樣性的尊重。

綜所上述種種原因再加上全球暖化問題,讓北極熊更不適合來台,因此本會站在動物福祉、環保地球與生態旅遊的立場,以嚴肅的立場慎重看待「業者有意引進,縣長允諾支持」的新聞,並對圈養北極熊存在若干疑義! 在此呼籲相關單位審慎評估,不宜冒然引進北極熊來台,這是不人道的殘忍行徑,間接或直接的造成動物痛苦與死亡。最後建議瀋陽可以將北極熊北送至極地生活,回到自然的原始家園,而不是往南送到更不適合的亞熱帶台灣受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