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維護糧食安全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WWF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維護糧食安全

2008年05月27日
摘譯自2008年5月2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小麥是維持人類生命的重要殼類之一。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當一種新型的小麥黑銹病橫掃了非洲與阿拉伯地區,從巴基斯坦到埃及的日常糧食供給都受到了威脅,但是可供救命的潛在農作物與殘餘野生小麥物種卻幾乎沒有受到保護。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人與保育部門經理希金斯柔吉(Liza Higgins-Zogib)表示:「如果你還記得學校歷史課學到的愛爾蘭馬鈴薯飢荒,你就會知道我們的糧食供給從以前到現在都受到了疾病與蟲害的威脅,而結果常常是大規模的飢荒。」

「為了避免這種悲劇,近年來我們都以培育新的野生近親物種來對抗疾病。」

「但不幸的是,這些傳統的或野生的糧食物種之棲地沒有法律上與實體上的保護,以致於它們面臨了生存危機。」

另一方面,常與這些野生糧食作物相伴的原住民正在流失他們的土地與文化,讓人類糧食安全面臨更高的風險。

小麥與大麥原生於肥沃月彎(今伊拉克)的北部,這些物種隨著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建立而被人類馴化。東安那拖利亞山區的生態敏感區,是野生小麥尚存的重要區域,而目前僅有3.14%的重點棲地在保護區內,但棲地的流失卻高達55.6%。

今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了一份名為「受威脅糧食作物多樣性」的地圖,比較了最新的保護區與重要野生糧食物種區域(CWR)的資料,該地圖也參照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團隊與英國伯明罕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的研究成果,出版於2006年的「食物商店:影用保護區來確保糧食作物基因多樣性」。

其他受保護野生物種不到5%的地區,還包括孟加拉的水稻、扁豆、豌豆、葡萄與杏仁。還有西班牙的野生橄欖棲地只有4.6%受到保護,而3/4的棲地已經消失了。

美洲的情況稍好一些,但是如玉米與馬鈴薯原生產地的農業多樣性只有10%受到保護。

希金斯柔吉指出,「商業作物的野生近親保存了重要的基因庫,它們經常被用以加強商業物種適應力。」「我們已經有了自然保護區與國家公園來保護如熊貓或老虎等明星物種,也保存了大自然的美景。但保護稻米、小麥與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的野生近親物種也是同樣重要,現在該是對他們伸出援手的時候了。」

因為人也是自然地景的一部份,我們希冀保育人士與政府能構想一種讓原住民全面有效參與的保護區,特別是維護女性施作園藝與保管種子的傳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