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講座訊息(6/13、6/14) | 海洋保育研習營(7/2) | 海洋系列文章 | 站站相連
活動報導 上一篇
13、14日小琉球海洋資源保育講座圓滿結束
擁有「海上公園」美譽的小琉球,名列世界七個一平方公里以上的珊瑚礁島嶼之一,也是台灣附近14座屬島中唯一也是最大的珊瑚礁島嶼,在長年過渡捕撈,以及大量人工開發的壓力下,已有50-80%的珊瑚遭到破壞。琉球鄉公所洪大發秘書表示,早期沒有保育觀念,以為開發、人工化是最好的,殊不知對環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為了積極推動觀光轉型,委託海生科技公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及地方團體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的協助下,於本月13、14日舉辦「小琉球海洋資源保育講座暨研習營」,希望透過研習營課程宣導永續漁業的概念,凝聚鄉民對小琉球觀光資源的共識。
參加學員將近40名,有來自琉球鄉的解說員、漁民、民宿業者,還有十多名來自台灣本島的教師、學生及地方團體,兩天齊聚在小琉球,除了吸取海洋保育知識外,也共同凝聚小琉球未來的發展方向。
小琉球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成智,本身也是飯店經營業者表示,小琉球是他從小生長的家,大約在20年前,很多漁民大量採集珊瑚去賣,直到珊瑚被破壞光了,漁業資源也匱乏了。身為美容業者,同時也是小琉球解說員的鄭小姐表示,解說員擁有正確的環境保育概念非常重要,有時候看到解說員自己做不當的示範,都覺得非常痛心。
如何減低漁業對海洋生態的衝擊,採用適當的漁具及適當的方式,相當的重要。以往流刺網誤刺很多海獅、海豹、海龜,聯合國因此在1993年1月1日發佈禁止在公海使用流刺網。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學系陳朝清教授表示,目前對台灣海域傷害最大的捕撈方式是「沿近海雙拖」,網子寬約200多公尺,深40公尺,範圍幾乎從水面到海底,補2-3個小時,就可以抓一頓的魚,但是80-90%都是下雜魚(幼魚或非成魚),對永續漁業的衝擊非常大。陳朝清指出,若要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傷害,就要減少「By catch(混貨)」,採用「釣」或「籠子」方式,可降低海洋生態的衝擊。目前全世界都在使用拖網,但都在研究如何減少拖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也有很多國家研究漁具在研發可腐爛的漁具。
一般人認為,吃魚的人比較聰明、又可以保護眼睛,禁止大家吃海產是沒有用的。而要宣導正確的挑選海鮮方式,才能永保海洋生態的健康。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邱郁文老師指出,很多海洋生物都吃到快絕種了,還不知道他的種類。台灣有很多「魚季」,但如果不正當宣傳,反而造成漁業資源的提早匱乏,反而變成是這種魚種的「魚祭」,宜蘭曼波魚季就是一個例子。
2007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全民挑海鮮計畫,針對目前漁業年報的評估結果,漁撈漁獲以「鎖管」生活短,浮游性,漁法單純,可能是對海洋傷害最低的一種漁撈對象。而養殖物種,以牡蠣、文蛤,對環境最為友善的物種。另外,鸚哥魚及七星斑,屬於珊瑚礁魚類,性成熟年齡長,且捕撈方法有混獲的情形,漁具漁法有造成海洋環境的傷害,被列為最不建議的海鮮物種。邱郁文也表示,鼓勵大家吃「食物里程低」的海產,建立「漁業履歷」政策,讓民眾知道每種海鮮的捕撈過程,絕不吃珊瑚礁魚類以及對海洋生態衝擊大的生物,慢慢改變海產文化,才能永保海洋生態的健康。
休閒漁業志工假期小琉球的觀光機會與轉機
在大量人工化的衝擊下,小琉球的未來要如何走下去?在大家探訪小琉球的潮間帶後,發現豐富的生態資源,仍相當具有觀光吸引力。長期在小琉球進行海洋資源調查的朱雲瑋老師,語重心長地強調,海岸線是國土的起點,不是終點,提出小琉球發展「休閒漁業」的可能,讓大家「體驗」小琉球之美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與會的講師,也強調地方特色的重要性,要大家思考小琉球的觀光特色在哪裡。
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李宜欣老師分享,在高雄甲仙及寶來社區推廣的「青年農村實習long stay」為例,帶領學員思考如何從「遊的設計」、「物的設計」,呈現地方的特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曾彥蓉分享「生態工作假期」的概念,可以從「環境保護議題」為出發點,吸引國內外志工到小琉球進行保育工作,在假期中服務,在服務中體驗琉球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和地方居民的交流,進而帶來觀光效益。義守大學休閒事業學系助理教授趙仁方分享長年在綠島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實例,指出小琉球的交通便利,應可發展夜間活動,思考如何讓遊客從當天來回,到願意停留兩天一夜,甚至三天兩夜,將有助於小琉球的觀光發展。另外,進行總量管制,發展非假日的旅遊,讓大家體驗小琉球的清晨、傍晚之美,都是很重要的觀光發展方式。
除了宣導正確的海洋資源保育概念之外,琉球鄉公所也開始進行海岸資源調查工作,希望透過長期監測,提供數據讓當地漁民瞭解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協辦單位之一的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曾昭雄理事長表示,培育地方保育人才,以及持續凝聚地方共識,發展特色的民宿,也是小琉球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