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翡翠、石門水庫的環境危機(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翡翠、石門水庫的環境危機(下)

2008年10月16日
作者:林俊全

所謂「優養化」即水中營養鹽(如氮、磷等)濃度蓄積至一限度時,配合水溫、酸鹼值及日照等環境因子,而導致自營性生物或藻類異常的大量繁殖。

水質優養化

水質優養化的原因有兩類,其中,「天然性優養化」發生在自然生態系中,是由於自然營養鹽的沈降與累積,造成湖泊水質逐漸優養化,意即湖泊正在逐漸老化,所以「天然性優養化」是水域自然生態系必然的演替過程。而「人為性優養化」則是由於集水區或水體上的人為活動(如農業行為、遊憩活動等)污染,將大量營養鹽帶入湖泊或水庫中,導致水體中浮游動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體生態系急遽變化,同時也使水質嚴重惡化。此類優養化的速度極快,往往在短短數年內即可形成。

評估優養化的程度,通常是以葉綠素代表植物性生物量、以總磷量作為營養成分指標,再輔以總氮量及透明度的計算。例如最普遍的「卡爾森優養指數法」即根據水中葉綠素a含量、透明度及總磷含量等3個數值,取其平均值;卡爾森優養指數值(CTSI)在40以下者為貧養(水質較佳),40至50之間為普養,50以上則為優養(水質較差)。

資料提供:林俊全

此外,藻類因為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現象,對營養鹽(特別是氮、磷)的變化十分敏感,加上藻類的種類繁多、分布廣,不同種類對污染物的忍耐能力也不相同,使得藻類十分適合作為水質營養鹽及有機污染物的生物指標。

歷年監測石門水庫水質所得的CTSI,1996年之前大多在50以上,有優養化的現象。翡翠水庫的水質相對較石門水庫好,其CTSI大多都保持在40至50之間,屬於普通,水質狀況穩定。

資料提供:林俊全

然而,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異常,各地均出現水、旱災。當降雨量低時,水庫優養化的問題便會更為明顯。資料顯示,石門水庫在2000年以後,CTSI又有增加的現象,優養化日益嚴重;翡翠水庫由於北宜公路的開發,CTSI也有增加的現象,值得持續觀察。

乾旱

2002年的5至7月,大台北地區經歷了22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荒,雖然政府陸續實施了一連串的限水措施,但在6月底時,翡翠、石門兩個供應大台北地區的水庫,蓄水量仍然都逼近呆水位,直到7月初,雷馬遜與納克莉兩個颱風先後來襲,豐沛的雨量才及時紓解了缺水的危機。

枯水期之石門水庫的乾裂底部;圖片提供:林俊全

2003年1至6月也有類似的狀況。從1月開始,水庫蓄水量就節節下降,直逼嚴重下限,到3月底時,水位甚至到達嚴重下限以下。這些因降雨不足所導致的水資源缺乏,在水庫的水位記錄中斑斑可考;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勢必會一再發生。(未完待續)

※ 本文經出版社遠足文化同意,摘錄自林俊全《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
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 《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為「台灣地理百科」第100冊的總結篇,全書系現正舉辦線上折扣書展,詳情請參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