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心」和「風險」共存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與「黑心」和「風險」共存

2009年02月23日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助理教授)、譚偉恩(政大外交系研究生)

在生活步調十分快速的工商時代,「信任」是支撐人類生活與彼此關係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筆者相信,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對於業者提供的勞務或商品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執法,都是抱以相當程度的信任。然而,繼數起黑心食品風波之後,近來國內又發生黑心農藥奪走人命的新聞。當時得知這則消息時,心裡第一個閃過的憂慮是,或許至此之後,您我,還有許多無辜的消費者便要生活在一個與黑心業者和無數黑心產品共存的世界,業者、政府、消費者三者間的信任關係瀕臨瓦解,人民終日提心吊膽自己的生命與家人的健康曝露在高度風險之下。

黑心產品(adulterated products)的問題如今已超越了國界,不僅衝擊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還涉及整個產業乃至國家的信譽,而經濟利益的損失更是不在話下。此外,黑心產品的漣漪效應常常可能導致國家間的經貿糾紛。諷刺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設法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幾乎是所有業者的「理性」選擇,任何能夠助益此項目標達成的策略或是方法,業者自然沒有理由視而不見。此時如果政府在客觀上對於業者的製造與銷售行為沒有健全的管制與監督法規,或是主觀上沒有意願對類此問題承擔責任,則期待業者不為背離道德與牴觸法律的黑心行為就顯得不切實際。

從2007年以降,黑心藥品、黑心牙膏、黑心玩具、毒奶粉、毒沙發,到現在的毒農藥事件,似乎隱約揭示出當代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無可避免的衝突;前者以「利」為先,將後者的生命健康視之無物,把欺詐當作理性的行為,膺品性質的非法商品透過全球運輸網絡在各個區域和許多國家的市場上販售,這真是一個風險充斥的年代!

黑心產品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問題,當中牽涉的領域多且複雜,單從經濟、法律、或提升消費者知識與接觸資訊的面向著手,都不足以使問題獲得有效解決。全球化的時代裡,多數產品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等一系列漫長的流程,讓產品安全成為一項共同的責任。共同的責任同時也暗示著責任承擔的分散性,而分散性就意謂著當安全事故發生時,不同階段的業者可以相互推諉責任,而政府卻難以對之進行追究,消費者權益也就容易因此被犧牲。

花店老闆娘所失去的寶貴生命以及無辜嬰幼兒所罹患的腎結石,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未被揭露的類似事件恐怕超過您我的想像,而相關新聞報導日後絕對還會接二連三地出現。黑心產品的問題不會就此打住,不肖業者也難以期待他們良心發現,各國政府的監管制度更不可能馬上有顯著的改善。消費者要做好心理準備,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是信任關係搖搖欲墜和一個「毒」佈全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