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 破解北京交通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多管齊下 破解北京交通困境

2009年04月15日
作者:菲利克斯‧克魯特齊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伯克利環境研究所博士後,北京的中國能源基金會)

北京的車輛;攝影:Shazari徵收進城費的好處遠遠不止於減緩氣候變化,就連司機們也會感受到更加綠色的交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益處。

交通造成的排放要占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將近四分之一,但和電力部門比起來,這裏的減緩行動還幾乎為零。更糟糕的是,交通排放的增長速度比任何其他部門都要快。在這個災難性的增長中,具有標誌意義的就是中國機動車的增長。30年前,北京的機動車還不到10萬輛,而如今已經超過360萬輛。

對於歷史上累積的排放,經合組織國家負的責任當然要比中國大得多,也沒有誰打算剝奪中國人民購買私家車的夢想。但是,中國還是有充分的理由去抵制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後果將帶來嚴重的威脅。舉個例子,中國的供水嚴重依賴正在迅速縮小的喜瑪拉雅冰川。問題已經不限於氣候變化:快速的經濟發展和交通的機動化都給人民帶來了迫在眉睫的危險。

北京的人口只有全國的1%,汽車數量卻占全國的10%。結果,北京各主幹道的交通擁堵已經不限於早晚兩個高峰。被堵的不僅是小轎車,人滿為患的公共汽車也一樣,通勤的人們每天在路上要花好幾個小時。空氣污染造成了哮喘和肺癌的好發。北京市每年有一千多人死於汽車交通事故,這進一步降低了人們騎自行車的積極性。實際上,自行車是最適合中國城市情況的環保交通方式,直到最近也還是最普遍的方法。然而,行人和自行車的通行被都被主幹道的滾滾車流和路障所阻。一句話,北京現在的交通就是一場惡夢。

許多中國人都渴望成為有車一族,汽車成了一個生活目標。但是,經濟上的益處怎樣才能平衡那些不利因素呢?如果我們把交通擁堵和其他危害貨幣化,也許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運用既定的方法,我和美國能源基金會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的何東權,對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以及交通噪音造成的壓力成本,乃至交通事故死亡造成的損失進行了估算。氣候變化損失的成本,可以通過北京機動車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來估值。

這個破壞的確巨大。即使按照很保守的估計,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引起的損失每年也有200億人民幣(約29億美元)。另外還要算上擁堵造成的乘客時間損失60億元(8.77億美元),儘管公車乘客的單位時間損失沒有私家車司機那麼大。交通事故和噪音污染的成本相對較小,每項只有10億元(1.46億美元)。令人吃驚的是,對北京人來說,氣候變化損害的成本還不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大,只有14億元(2.05億美元)。這些數字都是2005年的,占當年北京GDP的7.5%。而2005年以來,情況只會更加惡化,因為這幾年中北京的汽車總數增加了100多萬輛。

但是,這並不是說氣候變化和北京的交通瓶頸毫無關係。氣候變化的社會成本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比其他環境危害更多。在對機動車普及的社會成本的高額估計(占北京GDP的15%)中,氣候變化的成本與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的成本一樣高。

那麼,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危機呢?就像亞曆克斯‧帕斯特納克為「中外對話」撰寫的文章中所說的:出路就是明智的增長。必須以公共交通為中心規劃衛星城;土地使用、工作和生活都必須在更短的移動半徑內重新組織。但是,北京現在存在很多問題,如主要依靠公路幹道、超大社區,以及遠離中心商務區的住宅區等,都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

奧運會期間,北京通過單雙號成功限制了車流量,賽後又實行五天一輪的尾號限行。但是,這些措施的長期效果並不理想:新車還在不斷上路,有些車主為了規避限行,乾脆買了第二輛車。通過禁止老型號的重污染車輛上路,空氣污染也相對有所改善,不過由於機動車數量的猛增,基本情況仍然在不斷惡化。

要解決這個案例中的根本問題,經濟學理論要求我們採取成本內部化措施。傳統上,這種措施就是收取交通擁堵費。但是,我傾向於把「進城費」作為一個名目也作為一個概念,這是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僅在於消除擁堵,還在於減緩環境破壞的最大影響和解決其他問題。進城費的核心理念就是:污染者所付費用要讓機動車需求與其交通的社會成本相符。

如果北京徵收「進城費」,汽車流量將下降四分之一,主要擁堵能得到解決,車速平均將提高21到28公里/小時,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會減小。擁堵解決,車速和安全性都大大提高,開車族是最大受益者,但同時他們也是進城費的支付者。要實現上述效果,每天的進城費要達到50元人民幣(7.9美元),這對大多數司機來說都是一個大數目。所以北京市政府的決策者才會對此缺乏興趣。

再稍微深入探究一下經濟學理論可能會有幫助。「需求彈性」說的是人們如何對價格信號作出反應。拿進城費來說,如果人們對價格信號相對敏感,從而減少開車時間,那麼它就是有益的。較高的需求彈性意味著較低的進城費就能取得較高的收益,這是一個很誘人的結果。於是下一個問題又來了:怎樣才能增加需求彈性呢?

最具決定性的措施應該就是公車和地鐵的速度與數量了。當這些交通手段都很便利的時候,私家車主就能很容易地轉乘公共交通。實際上,完備的公共交通能夠將「理想」的進城費每天減少10元人民幣(1.5美元),同時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車流量及其危害。

城市規劃者們明白北京需要的不是環路和主幹道,他們開始大量投資建設軌道交通網絡。根據規劃,到2015年,北京的軌道交通總里程將由目前的200公里增加到560公里。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通勤者就不會擠著去買汽車了。但是,這些還不足以打破目前的交通僵局。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起低成本、高效能的快速公交系統,同時要對公路重新規劃,提高效率。還要為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設立專用車道,這樣才能遏制住這一環保交通手段普及率不斷下降的勢頭。綜上所述,進城費、快速公交系統、軌道交通和有利於行人和騎車者的基礎設施,這幾項措施加在一起,就能為北京開闢出一條通向可持續和節能型的交通之路。

通過交通需求管理來減緩氣候變化,既能使有車族大大受益,讓他們享受更加寬鬆的道路,同時也能讓那些期待「藍天日」的民眾滿意。這個結論有點令人吃驚。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動用政治力量消除汽車利益集團的影響,即使不能阻止人們購車,至少要勸他們少開車。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4月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