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流失 台灣恐有缺糧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地流失 台灣恐有缺糧危機

2009年05月11日
摘錄自2009年5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二十年後,我們要吃什麼?」一旦生產農作的農地不斷流失後,台灣恐將面對的就是糧食危機了。

耕地面積下降 10年內減少四萬公頃

翻開農業統計年報,耕地面積不斷下降。1977年時還有92萬公頃、1997年為86.48萬公頃,2007年為82.59萬公頃,短短10年,減少近4萬公頃,若扣除休耕的16萬公頃的土地面積,實際耕作恐不到70萬公頃。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推估,如果90萬公頃的耕地全部種稻,並以一人一年所需熱量計算,只能養活約1000萬人,但全國人口總數早已破2300萬人,顯然台灣自己生產的糧食嚴重不足。

我國糧食自給率為30.6%,十年來減少近7個百分點,光是稻米自給率就下降二22個百分點,大豆、玉米、小麥幾乎仰賴進口。反觀世界各國,日本糧食自給率為四成、中國九成,即便如美國、法國等歐洲工業國家也超過百分之百。

去年爆發國際糧荒,稻米主要生產國禁止出口、小麥價格跟著石油攀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才趨緩,但清大教授彭明輝預料,景氣一復甦,國際糧價勢必會飆升比去年更高。因為耕地流失,全球人口卻不斷成長,加上石油枯竭、需求陡增,生質能源與人搶糧,而油價居高不下,糧食的生產與進口成本也增加,都讓國際糧價有理由再漲。

受到波及的不只有小麥、稻米,還有大豆、玉米等飼料作物價格飆升也帶動禽畜肉品,影響民眾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彭明輝強調,在沒有糧食危機時,糧食生產國會循市場機制運作,一旦遇到糧荒,勢必就禁止出口。

安全存糧逐年見底 去年僅剩32萬公頃

面臨糧食危機,政府動輒拿出我國的安全存糧向人民保證,事實上,安全存糧正逐年見底。2003年還有超過84萬公噸,但去年只剩下32萬公噸,才6年就少了52萬公噸。農委會訂出國人三個月消費量、30萬公噸為基準,在米價高漲,不斷釋出公糧調節下,現早不到此一標準。當安全存糧也拉警報時,該怎麼辦?

爆發國際糧荒,國人大可不吃麵包或麵粉,就像幾十年前一樣只吃白米飯,只是「如果農地不見了,連米都沒地方種,沒飯可吃,台灣會不會發生暴動?」

郭華仁說,政府雜亂無章的農地政策,已讓農地破碎化,也導致優良農地消失,不僅建築遮蔭,農作長不好,水泥侵入土壤,如果地下排水系統也沒做好,恐怕污染農地。而農地是國家珍貴的資源,工商、住宅區卻要搶進農地,但他觀察,許多工商、住宅區開發後閒置,政府應利用既有的土地,不要再與財團一同把手伸進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