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峰會 推減排機制無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哥本哈根峰會 推減排機制無望

2009年11月17日
摘錄自2009年11月16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預定下個月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議,尚未登場就遭遇重重困難,目前已確定不可能推出足以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或是機制。

丹麥總理兼峰會主席拉斯穆森14日晚間突然趕抵新加坡,15日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十九個國家的領導人舉行臨時安排的早餐會議,提出新的兩階段議程方案,並獲得各國支持。

根據拉斯穆森的方案,各國將不再尋求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或機制,但退而求其次改推具「政治約束力」的協議,為未來的後續談判奠定政治架構。《紐約時報》指出,各國明年可能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召開第二次氣候變遷峰會。

參加哥本哈根峰會192國代表,可望達成的協議將是依據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峇里路徑圖」,促使先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做出具體減排承諾,並以附件形式列舉個別國家的特定承諾,並將透過透明的機制來評量、核實各國成效。

美國遲遲未能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立法程序,是導致哥本哈根峰會寸步難行的主要障礙。聯邦眾議院雖已在今年6月26日通過《美國潔淨能源與安全法》,首度對溫室氣體排放等汙染設限。但此法將衝擊傳統高耗能產業,可能扼殺不少工作機會,明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可能在參議院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