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紐約!大城市的綠色大夢(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紐約!紐約!大城市的綠色大夢(下)

2009年11月17日
作者:李育琴/審校:李玲玲 (台大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2006年12月,紐約市長彭博宣布了讓紐約成為永續城市的PlaNYC計畫,好讓紐約市在2030年前成為「最綠」、「最偉大」的城市。究竟如紐約這般擁有800萬人口的大城市,要如何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風險?

2009年6月,紐約市運輸部宣布已在三年內完成了200英里的單車道[i]。這項計畫不是把原來的街道硬生生地畫出單車專用道,造成其他用路人的不便;經過運輸部的縝密規劃,重新安排了道路的使用方式,在各種道路使用者更安全的前提下,讓街道上的單車道擴增兩倍以上。運輸部指出,在這三年內紐約市的單車通勤人口則增加了45%。而在2030年之前,紐約市的單車道將達到1800英里以上。

下面影片說明了紐約市因應不同的交通狀況規劃的不同形式單車道。

無法顯示?請按連結

濕地與暴雨管理

紐約的濕地保護計畫可進行暴雨管理,並提供野生動物棲地。除了城市的硬體建築,紐約的濕地也是彭博亟欲保護的對象。紐約市政府在2009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紐約現有的濕地已多遭污染且功能退化,且可能在上升的海平面或是暴雨逕流的衝擊之下而受到破壞,紐約市缺乏完整的低窪土地管理政策。

市長彭博指出,「許多紐約客從不知道在紐約的五個區當中有上千畝的濕地。濕地是健全的生態體系,擁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例如過濾污染物、調節暴雨水逕流、吸存二氧化碳與緩和暴風雨災情等。」

因此彭博希望移植環保局早年進行「史坦頓島藍帶計畫」(Staten Island Bluebelt project)的經驗,將紐約更多的小型溼地保存下來。

「史坦頓島藍帶計畫」是紐約環保局在1990年開始執行的一項暴雨管理計畫,至今計畫管理的範圍,已超過史坦頓島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包括天然的排水通道如溪流、池塘和其他濕地區域等,都被劃入藍帶區域,以進行暴雨管理,同時保護野生動物的棲地。紐約市環保局表示,這項計畫和傳統的下水道建設相比,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建設成本,同時兼顧生態平衡和成本效率。

史坦頓島藍帶計畫
史坦頓島藍帶計畫

目前PlaNYC計畫正在發展新的高解析度航空及衛星的濕地地圖,以收集更多小型淡水濕地的訊息,好充分掌握還有哪些濕地未經保護。為了更有效的保留溼地,紐約也在探索其他可能的資金、貸款或是其他機制,以改善濕地的保存和維護,並且針對溼地進行研究,發表一份關於濕地的政策建議書。同時也要求州政府將小型溼地濕地列入州政府的保護範圍。隨著PlaNYC的永續方案陸續提出,紐約市的濕地可望獲得更多保護。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有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裡,到了2050年,都市人口數將佔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想必是希望擁有更好、更便利的生活,執政當局除了提供市民更好、更新、更完備的福利與設施外,以紐約市PlaNYC計畫,為市民擘劃了未來25年的永續城市計畫方案,實則需要相當的遠見與魄力。

紐約市長彭博說:「只要我們專注於永續性的發展,未來歷史會給予我們好的評價。」從居住、房子,到工作場所,綠色都市的打造,是為了創造生活的珍寶留給後代,紐約市的綠色計畫,為下個世代宣揚了一個更加健康的城市。

從紐約看台灣

2007年底的巴里島氣候會議,彭博代表「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政府連線」(ICLEI)以及「全球40個城市氣候領導團體」(C40)等上千位城市會員首長,宣示了全球城市的減碳目標[6]。城市走在國家的前頭,帶領全球減碳,而身為ICLEI會員的台北市與高雄市,是否跟上了腳步?

日前台北101大樓宣布將斥資6000萬台幣,把101大樓改造成全球第一高綠建築,且要通過LEED金級認證[7];民間積極跟上國際趨勢,反觀台北市政府,除了推出信義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置敦化南北路單車專用道,路燈逐步替換LED照明之外,在節能減碳方面,多為宣導民眾隨手關燈、搭乘大眾運輸等,不見重大且明確的節能減碳施政方向。另一方面,卻又看見號稱讓「台北好好看」的台北市政府,不斷出現砍老樹以建設都市意象的矛盾作法。

重工業聚集的高雄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於世界第一,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每人每年排放量高達26.27公噸,是全球平均的6倍以上。為推動節能減碳政策,高雄市政府設置了「節能減碳推動小組」,協調府內各局處室在節能減碳工作上的溝通合作。另一方面,面對中央政府強力護航台電二林電廠的更新擴建案,高雄市政府堅持要求台電污染減半的立場[8],為高雄市發展永續綠色城市添增一絲希望。

不管是國家或是城市,台灣的環境永續思維與節能減碳政策,都在國際先進城市後頭苦苦追趕,紐約市的大膽遠見不會是唯一案例,卻是帶領世界大都市的先行者,台灣的台北市與高雄市與紐約市站在相同戰線,又怎能自外於國際的積極行動行列呢?

【參考資訊】

  1. http://www.nyc.gov/html/nycwasteless/html/at_agencies/laws_directives.shtml#local86
  2. http://e-info.org.tw/node/44545
  3.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editor/editor_detail.asp?fid=1&tpid=267
  4. http://www.carsharing.net/
  5. http://www.nyc.gov/html/dot//html/pr2009/pr09_045.shtml
  6. http://www.nyc.gov/html/dot//html/pr2009/pr09_030.shtml
  7. e-info.org.tw/node/40690
  8. http://www.nyc.gov/html/dep/html/dep_projects/bluebelt.shtml
  9. http://www.nyc.gov/html/planyc2030/html/news/competition.shtml
  10.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3563.html
  11. http://www.taipei-101.com.tw/NEWSV/news_in.aspx?News_Sn=99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