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聞回顧:哥本哈根COP15前夕 台灣民間團體動員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9新聞回顧:哥本哈根COP15前夕 台灣民間團體動員

2009年11月20日
整理報導:呂苡榕

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的第15次締約國會議(COP15)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預計在會中將誕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在這之前各國陸續召開大大小小氣候會議。只是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各不相同,對彼此的減碳目標有所猜疑,達成新協議的可能性,正一步一步瓦解中。今年夏天受颱風重創的菲律賓即要求工業國家必須大幅減少排碳量,以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破壞。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雖定出美國實質減碳目標,但公布的「17%減量目標」比其他國家提出的目標要來的低。

面對世界各地因氣候變遷帶來嚴峻災難,氣候談判能否達成有效的政治協議,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但在這之前,丹麥科技委員會實行一項創舉,研擬「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 (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 WWViews),號召六十餘國的公民們針對全球暖化議題進行審議討論,並對12月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具體建議。

公民審議跳脫以往菁英參與政治的模式,在資訊充分揭露的原則下提供一個理性溝通的平台,讓公民能夠針對自己所關心的事務發表意見,再充分討論後做出決議。氣候變遷影響全球民眾的生活模式,因此丹麥科技委員會希望透過公民審議模式,反映民眾心聲。

早在2002年台灣便曾針對不少公共議題進行公民審議模式的討論,因此這次的「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台灣也理所當然的參與其間。

相較於各國政府的溫吞無力,民間展現了積極參與的熱情。9月26日舉辦的「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吸引廣大公民報名,主辦單位從700多為公民中抽出125位代表,針對四大議題:減量、調適、資金與技術進行一整天的討論。這些結論丹麥主辦單位也將於兩周內彙整全球將近5000位世界公民討論成果並製成政策報告,做為年底COP15遊說各國之世界公民建議。

公民審議作為一種政策制定的模式,將公民作為政策制定的主體。或許各界早已不看好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元首能有甚麼突破性創舉,但公民審議的模式卻展現了一般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重視。而年底,台灣將有30名青年代表前往哥本哈根,共同參與及見證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