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採集micekio ──4月Atolan都蘭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海岸採集micekio ──4月Atolan都蘭

2010年05月11日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圖片:黃啟瑞、許嘉錦

東海岸的浪濤輕拍4月,陽光明媚的正午,催人欲眠。東管處建造的加路蘭小停車場,幾個阿姨正坐在草海桐樹蔭底下,腳著雨鞋,頭戴遮陽帽及花布面罩,一起身只見阿姨們遞了檳榔握在手裡,就往海崖下走去,原來時逢乾潮,珊瑚礁岩曝曬延伸在日頭下。

八八風災後,東部海岸線佈滿漂流木的景況。

尾隨阿姨們的身影走下海邊,遇到2位faki正上岸整理用具,原來小潮時已先下過水,這時才將收穫放進冰箱。打過招呼湊近一瞧,海螺、海膽若干,幾枚扁形帶毛螃蟹,一隻小章魚觸腳還蠕動著。

阿美族人將海岸的採集統稱micekio,其下根據收穫物種區分-mi-lalacan(採海螺)、mi-kanasaw(採海膽)、mi-sarol(採海菜)等等。潮間帶採集比陸上採集還多一些不確定,海藻、海貝、海螺、海膽,都可能出現在不同地點,潮池、礁岩生長的海藻,依照時令生長,涵養不同的魚蟹貝,採集時倒也不是無跡可循,每年哪段時節哪塊海域,大致出現哪些物種,也是有大略的規則,這得仰賴對海洋的知識和經驗累積。比如老人家都知道,岸上的雀榕發芽,海裡的moli(棒形總狀蕨藻就會長,而且產期短短兩三個禮拜,咀嚼時的口感卻令人難忘。

從花蓮三棧溪口直到台東太麻里溪區分三段:其中豐濱以北的礁岩極少,只有少數零星分布。而從豐濱到秀姑巒出海口北側的礁岩越往南越完整,並有黑潮暖流流經。秀姑巒溪以南,珊瑚礁岸、裙礁、岩台等地形交錯複雜,孕育了豐富的潮間帶生物。

臨靠珊瑚礁海岸的部落族人,在潮間帶長大,男生擁有較佳的泳技,能從大海裡取得漂浮的食物,漁獵能力須要不斷練習,或仰賴同伴通力合作-patnod(釣魚)、mipacing(魚槍射魚)、mitafokod(單人乘竹筏投網)、nisalil(夜間海中撒網)、nitaroh(較多的人合力曳網)等。女生則多負責採集礁岩上的海菜、海貝,或潮池裡的生物,通常屬於較獨立完成,且安全的工作。海洋知識經由日經月累,成為族人波濤下的瑰麗鄉愁。

【植物小檔案】
棒形總狀蕨藻
[學名] Caulerpa racemosa var. laete-virens (Montagne) Weber-van Bosse
[阿美名] moli
[英文] sea grape
[科名] Caulerpaceae 蕨藻科
每年四月,阿美族人見到陸上雀榕發出新芽,即可推測海裡的moli正蓬勃生長,因此族人陸續會到往年有moli生長的潮間帶採集。moli翠綠色肉質口感特殊,一年一次兼又不易保存的特性,反而在生長季,召喚著族人來到海邊。

【書的小檔案】
書名: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族民族植物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價:460元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