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饗宴Ilisin──8月Ciwidian水璉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豐收饗宴Ilisin──8月Ciwidian水璉

2010年05月25日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攝影:董景生

豐年祭前一週,南勢阿美部落會先舉行milisin(賽跑),這天活動要求幾個初階的slal跑完一定距離,用意在訓練年輕人的體力,過程中會有kakafaki拿著咬人狗(有的用公雞爪)緊跟在隊伍後面督促。只是這樣的情景已難再看到,目前多改在村運會或豐年祭運動會舉辦,內容穿插各種短跑、百公尺競賽、大隊接力、馬拉松賽事等,場地則選在學校操場。

milisin之後進入ilisin(豐年祭),水璉部落的ilisin第一日稱maranam(日常生活用語的早餐),這天早晨,各家faki率領家人mifetik,宣告ilisin開始;到第二日稱malaho(午餐),這天家族成員必須離開家裡,前往時常踏足的omah(田裡)野餐,飲食內容為前段時間男子們所捕獲的野味,飛鼠、山羌、山豬等獸肉,因此也稱為misaponis。到了第三日,這日的儀式稱為malafi(晚餐),從清晨開始,男子們已在會所廣場,處理了一整日殺牛分肉動作,傍晚前全村婦女帶著各家的鍋子集合分配,全村就在廣場一起用餐,剩下的帶回家再加料烹煮,通常是加rokec no o'way(藤心),作為宴客及之後祭典過程的存糧。malafi結束,男子們繼續留在會所前,當晚徹夜跳舞到天亮。到了第四日,那就是hahahe(哈哈嘿:玩笑話,指充滿虛詞哈、嘿的豐年祭歌舞)了。

一般人所熟悉的阿美族豐年祭,是已經來到第四日的重頭戲,一般這天才對外開放入場跳舞,稱malaliki(手拉著手圍圈跳舞)。到了第五日,則為malialac吃魚作結。並非每個部落的豐年祭內容和過程都相同,水璉豐年祭的結構卻展現有趣的巧合,原本尋常不過的一日三餐maranammalahomalafi,放大成為連續數日的祭典週期,而以男性為主角的祭典軌跡,我們則看到從loma'(家)到omah(野外),再回到部落會所的移動。

水璉的年齡階級和其他南勢阿美部落一樣,採八年一次的循環襲名系統,目前留存共九個級名,也就是說每72年開始重複,阿公可能與孫子同名。而這9個級名分別是Maorar(甘霖、雨水)、Matafoko(自動自愛)、Alafangas(苦楝)、Aladiwas(男性祭壺)、Alamay(魚鱗狀晚霞)、Lalao'(開始)、Alemet(台東火刺木)、Mao'way(黃藤)、Mao'rac(嚴格訓練)。其中三項為植物名稱,其餘也都與男性、野外和訓練等詞彙有關。

日常三餐亦是一系列的ilisin祭典、由家屋進入野外進行訓練、取消個人表現以年齡階級向心力為尊,上述三種植物-苦楝、台東火刺木與黃藤,也多生長於野外。這不禁讓我們想進一步探討,於是我們將阿美族常用人名,和各部落年齡階層名,試著列出與植物相關者-男子名包括fonga(地瓜)、kaopih(地瓜葉)、tali(芋頭)、kua(木瓜)、kilang(樹木)等。女子名用panay(旱稻)、tipos(水稻)、hafay(小米)、^li'(白茅)、tefi(鵲豆)、lala(豆子)、kamaya(毛柿)、kelio(苧麻)等。另外還包括一些名字,使用到農作物種植、節日與加工品-男子名有kolas(割稻)、cangra(春天)等,女子名則有lisin(祭典)、saomah(除草)、sera(土地)、epah(酒)等。

接著探討年齡階層相關名字,前面曾提南勢阿美是採襲名循環制,用到fangas(苦楝)、alemet(台東火刺木)、o'way(黃藤)為名;南方馬蘭、都蘭等部落則採創名制,平均三年或五年不等,長者依晉級該年成員所擁有特質、經歷,或是遭遇的特殊事件為名,至於兩種制度之間的部落則呈混用情形,其中使用植物的sla名,包括有La-koa(蓪草)、La-folo(竹子)、La-lamay(水棉)、Lafangs(苦楝)、Mao'way(黃藤)等。

我們發現但凡人名,多為日常生活周遭常見,或主食、或是栽植於家屋周遭的植物。而年齡階層的名字,則多是生長在野外的植物,究竟這一切是由於巧合,而是真有背後的意義,留待未來的求證探討。

現階段阿美族豐年祭已成為族人和外界最為看重的祭典,太巴塱部落一連舉行9日,其中有slal之間的互相慰喪、有隆重的palimo(女子到場,逐一對男性長輩敬酒);奇美部落得從一個月前komolis(捕魚祭)起算;宜灣保存完整的迎靈、宴靈、送靈祭歌;都蘭稱kiloma'an,過程有嚴格的pakalonay訓練,另外馬太鞍七日、港口部落5日等。不過相反的,一向著重傳統的Lidaw,如今豐年祭卻與大部分部落一樣,濃縮在暑假某個週末舉行,各部落保存或強調的豐年祭面向不盡相同,水璉的豐年祭,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民族學探索的聖域。至於今日官方舉辦聯合豐年祭的美意,是否反而成為破壞祭儀文化的元兇?

【植物小百科】
刺桐
[學名] Erythrina variegata L.
[阿美名] tafingad
[英文名] Formosan beauty-berry
[科名] Fabaceae 豆科
刺桐屬落葉性大喬木,因枝幹長有硬棘而得名,春天時滿樹紅花。過去許多部落集會所多有種植,包括現存壽豐鄉光榮村、光復太巴塱西北活動中心,以及已遭砍伐的南昌、東昌、砂荖部落大刺桐樹。刺桐的材質寬鬆孔隙眾多,中喬木時特別適合刨製蒸斗,更老的刺桐則易遭蛀洞。近年飽受刺桐釉小蜂危害,幾乎所有刺桐難以倖免。

【書的小檔案】
書名: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族民族植物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價:460元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