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噸垃圾值多少錢》回收不如減量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回收不如減量

2014年08月24日
作者:Adam Minter;翻譯:劉道捷

毫無疑問的,如果每一個人都不再消費這麼多東西,環境應該會變得更好。但是這種可能性基本上等於零,甚至可能低於零。就我到處旅行所遇到的人來說,不管是不是美國人,幾乎每一個人都覺得追求方便比永續維護重要。

以套在我們所使用的星巴克紙杯外面的紙套為例,放在我電腦旁邊桌上的星巴克杯套有一段文字,說明製造杯套的原料中,有85%是消費者用過的纖維(也就是再生紙和紙板)。我身為報導回收產業的記者,對這種事實應該覺得好過嗎?我和星巴克是否應該努力,追求完全不再使用紙杯和紙套,即使這樣會有點不方便和不舒服,我們是否也應該這樣做呢?這些回收紙板能不能用在其他更好的用途上呢?

連應該比較了解過度消費的人,對過度消費根本也無可奈何。2011年11月,我在香港一場回收研討會的會場外,碰到活躍的環保分子帕克特,他在2002年所拍攝的紀錄片《輸出傷害》(Exporting Harm),喚起全世界的人,注意到貴嶼鎮的電子廢料產業。帕克特當時拿了一個塑膠袋,裡面放了新的電子產品,我的目光落在塑膠袋上時,他開玩笑說:「剛剛買了一些未來的電子垃圾。」

如果目標是追求務實的永續前途,那麼我們就必須看看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儘量延長我們所要購買產品的壽命。因此我對應該怎麼提高回收比率問題的第二個答案是:要求企業開始設計容易修理、重新利用和便於再生的產品。

以超薄的麥金塔輕巧書本型電腦(MacBook Air)為例,這部電腦是現代設計的傑作,大小只比裝了幾張文件的牛皮紙袋大一點。乍看之下,這部電腦似乎是可以永續使用的傑作,因為其中所用的原料比較少,卻可以執行比較多的功能。但是這點只是表象,實際上,要把電腦做得這麼薄,必須把包括記憶晶片、固態硬碟和處理器之類的所有零組件,緊密的放在機殼裡,以至於其中沒有升級的空間。更糟糕的是,從回收再生的觀點來看,薄型電腦(和緊緊放在一起的內部結構)表示到了回收利用的時候,特別難以拆解成個別的零組件;實際上,這種電腦將來只能切碎,不能修理、升級和重新利用。

理論上,我們應該可以生產出便於修理、分解和回收,又受到大家歡迎的薄型電子產品。

例如傳統的桌上型個人電腦就便於在科技進步時,抽出舊組件,換上新組件。任何人只要有螺絲起子,都可以安裝新記憶體、新硬碟和新顯像卡。這樣做可以節省金錢,可以減少—卻不能消除—製造全新電腦所需要的原料需求。最後,到了回收再生時,老舊的模組式桌上型電腦容易拆解成不同的零組件。

如果消費者希望採取行動,因應全世界電子垃圾數量不斷成長的問題,那麼消費者發起運動,要求廠商生產新產品時,納入便於回收的原則,長久之後,應該可以使電子產品免於丟進垃圾掩埋場,免於送到貴嶼鎮之類的地方。同時,消費者可以鼓勵重新利用的發展,方法是自己購買翻修過的機器。戴爾、蘋果和其他主要電子廠商,都行銷附有完整保證的翻修產品;下次你要買新產品時,為什麼不考慮這種東西?

便於回收再生的設計當然可以擴大應用,遠及於筆記型電腦和行動電話的範圍之外。想一想廢棄物管理公司之類的業者,在自動化的都市垃圾回收工廠中,採用昂貴、複雜的感應器,偵測塑膠。如果汰漬清潔劑的塑膠瓶進入這種系統,塑膠瓶外的大標籤卻用跟瓶身不同的材質做成(紙張或不同種類的塑膠),偵測器可能誤判紙張或塑膠標籤是實際的包裝材料,發生這種情形時,塑膠瓶最後可能送到廢紙堆,甚至可能送到垃圾堆裡。最後,塑膠瓶大概會挑出來,放在正確的箱子裡,準備回收。但是即使塑膠瓶最後送到塑膠箱裡,瓶身上貼的紙製標籤還是不會回收,反而會在塑膠回收製程中融化。

這樣會變成小小的損失,但是在前面章節中所提到的情形下,這種小小的損失會變成大問題,也就是一種產品中所應用的材料越多元化,產品的回收再生會變得越困難。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書封一噸垃圾值多少錢

作者:Adam Minter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2-21
ISBN:978-957-13-5888-8

作者亞當‧明特本身具有垃圾回收的家族歷史,走訪全世界各國的垃圾回收場,深入調查政府單位所無法獲取的真實數字、挖掘開發中國家不願意公開而世人也未曾獲知的驚人事實──從經濟成長已達頂峰的國家接收廢棄金屬,從中提鍊分離出需要的金屬元素,以因應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所需:以中國為例,中國是美國主要的進口與出口國,在廢棄金屬的進口上也不例外,而這比從西藏開採銅礦或是進口原料都要划算便宜得多!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