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水環境論壇 看見NGO與媒體的新契機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兩岸水環境論壇 看見NGO與媒體的新契機

2010年08月05日
本報2010年8月5日中國杭州訊,葉人豪報導

台、中環境NGO共同舉辦的「2010海峽兩岸水資源論壇」昨(4日)於杭州登場,現場有12位台灣環保NGO與公民記者與會,十多名來自中國各水系的環保NGO與環境記者也前來參與盛會。與會者各自就當前面臨的水資源挑戰與民間努力方向。此外,面對中國今年異常的雲南大旱、長江水患,中國民間團體也在會議期間首次聯合發起了「中國江河綠色行動」倡議,主張政府要盡快導向新型態的治水思維,以因應氣候變化對江河環境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全面威脅。

這次論壇由中國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北京綠家園環境科學中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舉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此次會議對於該會近5年持續兩岸環保交流的工作來說,現場與會者有多位過去曾訪問台灣NGO交換環保工作經驗,因而次論壇也被有回訪的意義──台灣NGO主動前往中國擴大經驗分享台灣發展經驗,以及運用公民媒體提倡公共環境意識的努力。

推廣親河親水文史活動 建立人與江河的情感

活動開始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召集人陳建志、北京綠家園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的汪永晨與本報主編彭瑞祥進行主題演講。陳建志長期關心淡水河流域保護的問題,這10幾年來在「淡水河守護聯盟」扮演重要角色,並積極在淡水河做生態教育理念的推廣,例如河川人文導覽、水環境設施參訪等,目的就是希望人民能夠走到河邊,與河親近,重建人與淡水河之間的情感。

談到情感的重建,北京綠家園創辦人汪永晨利用她親身走訪實地所拍攝的照片,將與會者拉進故事當中。她首先問到:「有誰小時候的河川跟現在一樣乾淨的舉手?」結果現場沒人舉手,於是他很感慨的將這幾年他走訪的成績告訴大家,這是個悲傷的故事:3年前他在青康藏高原的雪山之下路下水流潺潺的聲音,而如今再去已變成了荒漠川中行;黃河源頭的濕地兩大湖正在退縮,原本被稱之為星星海的兩大湖,從2007年像是破碎的鏡子一般,到2008年出現荒漠,而今,它只剩下了一滴眼淚。

汪永晨曾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她以走訪各地採訪的經驗表示,更難過的是我們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在我們讚嘆三峽大壩工程的偉大,請想想背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在哥本哈根會議的時候,他提到只要青康藏高原上升1-2度,全球的氣溫將會上升3-4度,但這樣的聲音在會場中只有被淹沒;此外他也請北京人在打開水龍頭的時候,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的水是南水北送的結果;四川水電開發密集,許多橋樑是蓋好了以後才通過環評。

凸顯環境問題的嚴峻 媒體肩負重任

因此,汪永晨認為必須透過媒體的力量,讓世界關注到環境的問題。於是他們做了綠色記者沙龍、培養記者進行調查、在災區建立閱覽室,並發起成立中國綠水保護聯席會。她說,中國的記者應以有良知的知識份子自許,「知識份子就是愛管閒事的人!」

關於媒體的角色,本報主編彭瑞祥於會中分享十年前,眾多環運夥伴創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並成立「環境資訊中心」自己做媒體的過程,最關鍵的考量就是希望環境的聲音能讓社會大眾聽到。因此協會成立訊息交換的平台,並號召環境資訊志工接受培訓,以環境資訊情報員自許,從新聞的摘錄、改寫,到實地採訪、做專題,讓環境的聲音可以被聽見,進而邁向一個公民化的社會。

新浪網環保頻道編輯許劼到現場採訪回應媒體角色時提到:「新浪網已成立的環保頻道,未來大家可以將環境相關訊息都放到網路上來。」汪永晨也補充:「這次會議也希望討論中各地組織如何去收集相關的環境資訊,並且應該要有團體的分工。」台灣部落格作者、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則認為,「報導應該不要被制約,台灣有許多的獨立媒體,可以將公民報導的經驗傳給中國。」但汪永晨指出,在中國,個人只能在博客(部落格)上發表自己報導的文章,並且網警會啟動敏感詞篩選機制將敏感話題撤下,若要發揮影響力,還是希望先提升主流媒體記者的環境意識,所以才要辦理媒體沙龍,讓媒體環保意識抬頭。

台灣莫拉克經驗:避災靠自己

同時間在另外一場分組論壇中,PeoPo公民記者、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以八八水災的案例強調避災的重要。他認為現今在極端氣候變化下,災難常態會社會愈於愈容易產生,原本的氣候災民如果沒有安置好可能就會變成氣候難民,而這些氣候難民如果沒有良好的救濟措施,可能就會變成氣候暴民。因此救災要從減災、整備、應變、復健來通盤檢討,莫拉克的經驗是,不能被動等待政府應變,而社區部落應平時就做好整備與應變的規劃。

中國企業在水資源保護上的角色

來自溫州綠眼睛的白洪鮑則敘述著溫州河川污染的問題,他提到溫州是:「昔日水鄉、今日水缸、污染的水缸」,只要江中有一小汙染源,就會變成全面性汙染,因為溫州各條河幾乎都是相通的緣故。他也提到現在溫州的水資源正面臨強大的挑戰,全溫州有60%的河流都被汙染,90%的居民生活在臭水溝旁,甚至在樂清華一村內,有60%的死亡與癌症有關,因此希望能推動政府執法企業停產徵收。

而來自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的陳珊珊則提到,現在大陸有許多空瓶是我們自己做的,每年所耗費的水資源現在已經會等量的回歸大自然,另外早在幾年前公司內部就已經裝了汙水處理廠,達成廢水再利用的目標。此外,他們所排放出來的水竟還可以在裡面養魚。中萃公司從2005年就舉辦留一桶水活動,內容包含水環境創意大賽,並結合奧運進行推廣,算是營利事業中努力做好企業CSR的企業。

而旗美社區大學吳鴻駿則是將主題放在農民身上,他說:「台灣早期是因為GDP而犧牲了農田,因為農田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與廉價的土地。」於是社區便發起了美濃後生會,吸引在學學生等年輕人回來美濃,希望找回過去生活的足跡,做好文化資產保存。也希望未來可以參考歐盟的方式,對土地補貼的方式造成社會價值。

提升公民意識 水環境公益創新大賽

本報昨日的報導中呈現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介紹公部門如何保護錢塘江,也報導中國各地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河而各自提出看法,那麼個人的努力有辦法讓其他人知道嗎?透過水環境公益創新大賽,10支隊伍從6月底展開為期1個月的公益實踐,藉由各種方式來保護錢塘江,其中記者觀察家團隊透過親自走訪錢塘江汙染源,並拍攝到工廠排放汙水的影片,將公民記者的理念付諸實行。另外綠泥人也將錢塘江汙染做成了錢塘江汙染情況報導集,藉由收集錢塘江汙染情況的報導,並且舉辦新聞評論會,從800多篇報導中選出精選的20篇。

此外,也有許多隊伍選擇不同的方式來保護錢塘江,包括在網路上開設論壇、收集老照片、收集相關詩詞、甚至是做成錢塘江汙染水地圖互動網路,這些都是有別於團體與政府在保護水資源方面的努力,是為實踐公民行動、提升公民意識、開放民間個人參與的最佳管道。

中國江河綠色行動聯合倡議

除了在媒體意識上須做出更強烈的衝刺外,在全中國的江河行動上,也必須要有更堅強的統合。在這次會議當中,來自綠家園志願者、綠色浙江、綠色流域、綠色之音、重慶綠聯會、淮河衛士、甘肅綠駝鈴、綠色漢江、綠色江贛、綠色龍江、綠色江河、綠滿江淮、橫斷山研究會等,共13個綠色NGO組織,共同完成了「中國江河綠色行動聯合倡議書」,其共同的的憂鬱與主張如下:

長江:三峽庫區流域水汙染嚴重
黃河:區域性/季節性水資源分布不均
瀾滄江:跨境流域開發,引發國際爭端
漢江:中下游水量銳減,水環境調節能力脆落
淮河:動態汙染,水質惡化,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怒江:水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黑龍江:工農業污染嚴重
錢塘江:部份段水環境容量壓力大
海河:有河皆枯,有水皆汙
鄱陽湖:生態壓力加劇
青弋江:汙染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北京水系:嚴重缺水,城市生態安全岌岌可危

除了將中國現有河川做汙染總彙整之外,另外也提出4大要求,請全國共同來維護:

1.倡導節約用水,推動節水技術應用,合理利用水資源,取之有道,取之有度

2.呼籲水電科學河裡有續開發,確保訊息公開/公眾參與/嚴格環評

3.提請關注南水北調,開源更要節流,謹防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

4.敦促強化水資源保護,水汙染綜合防治,增強公眾監督機制,促進水環境正義和氣候公平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