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風情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麥麥風情

2010年08月29日
作者:陳秀竹

幾年前聽種田的二姐夫說起,麥子收割時,他會去別人的田裡撿剩下的麥穗,我聽了很有興趣,第二年,便央求先生帶我去「東施效顰」,可是那年雨水多,當我們去撿的時候,田裡都濕了,我撿不到麥穗,才發現種田人真的是靠天吃飯,風雨不調,日子就不容易過下去。

於是我的「拾穗夢」一直未能美夢成真,今(2010)年農人收割後,我和先生路過瓊林水庫要去賞鳥,意外發現那裡的麥田剛剛收割完成,於是我們停了車,我走進麥田,彎腰「拾穗」,但才發現我比鳥兒慢三分,因為用手一抓,要仔細檢查,有些顆粒已被聰明的鳥兒啄食一空,我並不失望,反而因此明白鳥兒在收割後的麥田翻飛,原來是有食物的好餐廳在吸引牠們。第一次進入收割後的麥田,我是空手彎腰,用手一拔,才發現麥桿韌得我既無法拔斷,細嫩的小手更立即翻紅,於是只有連根拔起,匆匆天就要黑了,我家的後車廂看似塞滿了麥桿,彷彿一整車,有豐收的感覺,回家之後隔天看見有陽光,一早就平舖在院子裡,享受艷陽的照拂,希望吸飽陽光之後,好脫粒。

隔了幾天,再次來到麥田,這次我帶了乳白色的肥料袋,也帶了剪刀,挑有麥穗的再剪下來,在尋找的過程中,會先用手去觸摸感受飽滿的顆粒,一碰到空空的就知道鳥兒「捷足先登」了,因為我離收割有一段時間才進到麥田,顯然我要有好的收穫是不太容易,但我相信仍有「漏網之魚」,而且我只要有撿到就很開心了。

撿麥穗只是第一步,後面的工作原來還很多,不過卻讓我有很豐富的體驗。

記得2004年我因為辦理「國際島嶼會議」,有機會認識學長任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顏重威老師,他帶我到宏坡陶瓷廠,那時廠長是他的宗親達仁先生,我記得他請我們喝自製的「麥茶」,我被那濃郁的麥香吸引,多年後仍不能忘懷,因此,這次「拾麥穗」我的願望是可以炒「麥茶」,煮一壺濃、醇、香的麥茶。

可是當我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小夢,才發現原來並不容易。

初把撿來的麥穗先每天攤在太陽下曝曬,因為日子並不是依著我們的需要來邁進,所以當風雨要來前,要搶在前面先把麥穗收起來,今年我可能因為之前撿麥穗的經驗,明白不能讓雨水淋濕,所以一直請先生在我上班的時候要留意我的麥穗哦!

終於可以進行麥穗脫粒的工作,我利用閒暇用手一粒一粒脫殼,大嫂和姪女珍看了說,可以裝在袋子裡,再用棍棒來敲打較快,還說以前也有脫穗的器材,我說我用手是想感受每個顆粒不同的大小,明白沒有好的陽光或雨水的滋潤,是長不出飽滿的麥穗的,就像今年收成的花生一般,有的飽滿、油亮,有的乾乾、扁扁,差異可大了!

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終於把麥穗的顆粒完整的脫殼,麥桿和麥穗的殼,我還捨不得丟掉,知道三妹家養了兔子,妹婿央人撿麥桿餵兔子,我得知後便把撿來的麥桿及麥穗的殼,一併的善盡其利,千里迢迢的送給他們的兔子當食物。後來他們的兔子又被送回台北之後,我則把麥穗的殼灑在我家的田裡,當成有機的肥料,「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想讓麥穗物盡其用,回歸大地,圓一個愛護地球的「大夢」。

今年因為雨水豐沛,讓我想要完成「炒麥茶」的願望,不是那麼容易實現,因為連連的雨天,處處長霉的季節,我們家也躲不掉,於是我要忙著注意放在透風的地方,以防我的麥粒長了霉,幸好天又放晴了,我的「拾穗」真是迢迢長路,要趁麥穗未浸雨水前去撿拾,要趁好陽光時好好曝曬,要趁雨天時,藏在透風處或是先冷藏在冰箱裡,才知道種田人的甘苦滋味。

當我用手一粒粒去脫殼,才能明白麥穗的成長過程,是如何的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養份與能量,是怎樣和風雨、陽光互惠,才能吸飽雨水的豐潤和享受和風的吹拂,一粒粒經過指間的鑑定,才知道要結成果實的艱辛歷程。

現在,我的麥粒仍在吸吮陽光,等炒成麥茶,麥茶可以飄香的時候,再來分享一壺麥茶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