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瑠不可】瑠公圳文化地景保存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非瑠不可】瑠公圳文化地景保存行動

2011年04月11日
主辦單位:久久城鄉青年

請連署加入 瑠公圳文化地景保存行動瑠公圳沿岸聚落

一群關心全台水圳發展的公民與學生
一起愛水圳,這次我們「非瑠不可」!

過去,水圳台灣的普遍地景;今日,全台都會中的圳道逐漸被道路覆蓋,或變成臭水溝。台灣的水圳文化正慢慢消失。我們希望留住水圳,把水圳還給下一代。

歷史課本上的水圳,為何不見蹤影?    

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時代,水圳網脈遍布全台,根據農田水利會數據統計,目前台灣農田水路近十萬條,總長近七萬公里,可環繞台灣七百圈;水門等重要設施計超過十六萬座。水圳不但是過去台灣發展舉足輕重的要角,水圳文化更是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近年來隨著都市經濟發展,水圳的維護與定位卻常被忽略。

目前都市中水圳的問題層出不窮,有些因家庭與工業廢水排入變得污穢不堪,或者因交通與都市開發,將水圳地下化。人、水和土地緊密結合的生活方式,皆隨著水圳一同被埋入柏油底下。當今,全世界爭相提出「城市文化」與「都市防災」等主張,而水圳正是都市競爭戰場上的「關鍵先生」。

台北瑠公圳,山雨欲來

和全台水圳一樣,瑠公圳也面臨消失的危機。瑠公圳位在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都會區,都會發展阻斷水源,水圳慢慢變成都市污水道,部分圳道也加蓋變成道路與停車場。另一方面,部分瑠公圳道成為政府觀光的改造對象,但下場卻是人煙稀少的景觀公園。這些情況都使目前尚存的瑠公圳更為珍貴,但也更危急!

目前,新店力行路西側的瑠公圳旁,仍有紅磚山牆、吊腳樓、屋瓦青苔傍水而生,小巷暗弄順著不規則的房屋形貌延伸,巷子裡的春聯、涼椅和掛鐘,呈現住民豐富的里弄生活。延續50年的人、水、樓生活圖像,為台灣珍貴的水圳文化地景。此外,這裡的非列管眷村更見證了台北城鄉發展史。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初,一群沒有配給到軍方宿舍的軍人,在國防部長蔣經國的親口承諾及軍方和政府的默認下,在沒有地權及屋契的狀況下在瑠公圳旁生根。住房中的紅磚、卵石、水泥瓦仍然看得出當時工兵的營建工法,一磚一瓦堆砌出台北50年代的克難史,但這些地景目前卻因新北市的景觀再造計畫面臨著拆遷危機。

現今世界各國正努力地想把蓋掉的水圳重新挖出來,台灣仍站在十字路口猶疑不定。在全球化城市競爭與氣候變遷劇烈的新時代,水圳可以有不同的想像與可能,可以是防洪蓄水的生態廊道,也是認識城市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更能體驗水圳聚落生活、發揮休閒遊憩價值,這些多元想像將為水圳的未來注入新生命。

我們希望留下瑠公圳過去的身影!我們希望目前反生態、耗能的無人公園能有其他出路!瑠公圳的景觀工程與沿岸聚落拆遷是我們關懷的起點。我們將展開一連串的行動,找回被遺忘的圳道,這次我們「非瑠不可」,邀請大家共同加入水圳保存行動!

更多活動請見 FaceBook粉絲團:【非瑠不可】瑠公圳文化地景保存行動

-------------------------------------------------------------------------------

連署發起人:久久城鄉青年

我們是一群關心水圳發展的青年公民與學生,
因瑠公圳沿岸聚落的拆遷行動而聚集在一起,
提出將瑠公圳及其週邊聚落作為大台北重要文化地景保存的訴求,
與水圳共生共存的歷史,還有未來生活的想像,必須更細緻處理。

我們反對不顧歷史文化脈絡的拆遷行動,以及目前耗能的景觀設計方式。
我們要求政府應重視水圳文化的保存,重新檢討與思考水圳的再生計畫。

連署網站: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4605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