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合健康食物、獨立媒體 另類「新聞市集」上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媒合健康食物、獨立媒體 另類「新聞市集」上線

2011年09月02日
本報2011年9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上下游 News Market 新聞市集 — 關注台灣的糧食自主、食品安全、農村文化、地產美食及綠能生活等以關心農業、食物、友善土地議題為主的社會企業「上下游新聞市集」,3日即將上線,目標為建立一個開放的訊息平台,號召公民記者報導相關議題,並針對產銷失衡的農產品進行開發;並提供市集,讓綠色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該網站結合健康食物與資訊平台的特質,成為相當另類的「新聞市集」。

「上下游」創辦者包括曾經投入921災區產業重建的馮小非、莊惠宜,曾任誠品《好讀》主編的蔣慧仙、網路科技業好手蕭名宏、擅長將台灣元素放進設計的國家工藝獎得主楊偉林共同創立;而嫻熟農業議題的前天下雜誌記者汪文豪也將是專職記者,為台灣農業現況做深度報導。

馮小非原為網路媒體「小地方新聞網」靈魂人物,累積了地方書寫以及獨立媒體經營的實力,自從決定創業之後不忘關注農村的初衷,不斷思考下一步怎麼走。而原為誠品書店《好讀》主編的蔣慧仙,在2004、2005年台灣出現第一批以賴青松為代表的年輕知青返農,實踐上和老農有所區隔,為台灣農業注入另一種可能,即以賴青松的故事躍上《好讀》封面,自此蔣慧仙即持續關注農業議題。

《好讀》停刊之後,蔣慧仙不斷構思與年輕讀者溝通的管道,他認為必須是以關心環境、永續生活的議題為取向,且能持續累積內容的平台。但成立內容平台以及建立寫手機制,在技術以及經營上卻未能突破。直到去(2010)年蔣慧仙與馮小非相遇敘談之後,兩人理念一拍即合,上下游呼之欲出。

蔣慧仙也說,這幾年台灣農業不斷遭遇農地休耕、農地徵收的處境,農民現況通常隨著事件發生,才有媒體揭開一角,並隨著事件落幕而匿跡。台灣社會永續、農業生產以及糧食、食品安全的議題,實須持續、完整的報導,而台灣目前尚未有讓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交流,或提供讀者關心農業食物議題的網站,上下游的成立是彌補這個缺角。

由「新聞」及「市集」兩個部分所組成的上下游,以網路平台,供關心農業、食物的寫手申請,發表所見所聞,這些文章雖是無償,但上下游仍設計了讓讀者積極參與的管道,當讀者對喜歡的文章按「讚」,作者便可以得到點數,累積的點數可讓作者兌換生產者提供的禮物。以此形成作者、讀者、生產者的友善循環。

上下游新聞平台堅持不接業配新聞、不拉廣告,讓新聞平台不受影響,朝向中立客觀以及分享的概念發展。初期的收入來源,以市集產品及共同辦報人制度來維持。

紅肉李採收。(圖片來源:上下游工作日誌網站)市集產品之一的紅肉李,是與靠近玉山國家公園入口的梅山部落的農友契作,以不用農藥化肥方式種植,並以公平交易的方式合作,讓農民安心耕作。事實上自莫拉克災後,桃源鄉道路嚴重毀損,雖修築便道,但是雨季幾乎無法通行,使得5月盛產的紅肉李,幾乎都爛熟在山裡不能運出。上下游市集的概念,將持續紅肉李契作模式,也就是「以農業的方式解決農業問題」。

「共同辦報人」的概念是招募每人每年贊助1000元成為共同創辦人,上下游將舉辦定期的聚會,讓共同創報人相見互動、提供意見並分享所得。而共同辦報人的收入除了支持上下游新聞平台,也將鼓勵獨立記者投入深度的追蹤調查報導,提供貼補。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