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莽噶艾】農事女力(一)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串起莽噶艾】農事女力(一)

2012年07月14日
作者: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串起莽噶艾農事女力Elen已經能講流利的Kungadavane語,一如其他魯凱女子,下田是她每天必須操持的勞務,農事佔據她絕大多數時間。出身貴族女兒,Elen不忙學習tyamemane織布的技術,反倒閒暇時,跟著鄰居婦女輕鬆編織一些sali月桃、balebalebale竹等編器,作為家中日常用具的補充。

在下三社地區,通常選在一、二月間播種小米,這之前田裡砍除雜草、新闢土地,繁重的工作仰賴男人肩膀,Elen則忙準備播種用的becenge小米,強健留種的小米平時收在榖倉內室陶甕,取出後要置放到tangeapane(繫於腰際,盛裝種子的小竹籃)上,小米播種前會有宣告儀式,當天則全家出動,由帶領的人先以掘棒挖洞,尾隨其後者,陸續從tangeapane內抓一撮小米撒入,旋即覆蓋上泥土。

播種小米完,勤勞的魯凱族婦女會按節氣陸續再種下高粱、黑米、玉米、紅藜、地瓜……。好幾年下來,Elen還特地在靠近溫泉不遠的家族水田,種下tay水芋,Kungadavane這裡的水田得天獨厚,原來不同其他魯凱部落,先人們利用了難得的溫泉溪畔地形,開闢了一大片和緩tacila(梯田),日治期間日人鼓吹族人用傳統tachilan種植水稻,成功推廣了稻作,由於Kungadavane這片田地及水稻的栽培歷史,多納一度增拓了黑米的種植,伴隨口傳神話,「黑米收穫祭」如今成為該地重要祭典。(待續)


背景知識庫:田間與居家勞動

串起莽噶艾為適應河階坡地及亞熱帶闊葉林環境,族人採山田燒墾、輪耕方式農作,此方法主要是挑選合適的地形位置,砍伐其上林木並靜候時日乾燥,之後在設好防火線的範圍內點火焚燒,草木、枝幹所遺灰燼正好用作栽培肥料。通常燒墾所得土地約可施作2-3年,地力將盡時再重新挑選,棄用的耕地則任雜木生長,大約6-10年後可再輪回使用,這種農耕形式以旱作為主,屬於融入原有生態體系的適應方式。

一般山田會種植butseg(小米)、bagai(旱稻)、tai(芋頭)、玉米、蕃薯、紅蔾、樹豆(其中玉米、蕃薯為早期引進種)等,另外還有南瓜、葫蘆、豆類及其他各種菜蔬。過去,小米在文化上佔著主要儀式作物的地位,年度重要祭儀,幾乎圍繞其生長週期展開,只不過地處南台灣,小米產量不高,有時會以其他物品與北方 南鄒或布農族處交換。日常生活中,族人只好以芋頭為主食,小米則成隆重節慶或款客的餐食。

一般而言,下三社族人在性別分工,凡舉部落防禦工事、開路、架橋、鋪設石板等工作,主要由男子負責,其他諸如上山狩獵、參與集體行動,亦負責家中或田裡較為粗重的勞務─開墾、砍伐林木、田間整地等。至於播種、除草、驅鳥等農事,則由女子負責,平時在家,女子亦負責炊事、洗衣、編織等事務。


 

民族植物本事:黑米

黑米

屬性:糧食植物
學名:Oryza sativa L..
英名:black rice
多納語:papay
科名:Poaceae禾本科
用途:食用‧果實

「黑米祭」近年逐漸發展成多納部落重要觀光祭典,老一輩擁有豐富口傳。追究黑米的來源,可能是早期南島祖先,互相貿易交換所流傳下來的品種,亦有可能是日治時期後推廣水稻種植,偶然孕育出的黑稻米,因其具備接近糯米的特質而被保留。


相關連結:

【串起莽噶艾】昔日孤巴察峨(一)

【串起莽噶艾】昔日孤巴察峨(二)

串起莽噶艾《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

著者: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英譯者:鍾頤時 YiShyr Chung
出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11 年12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3-1499-1
定價:4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