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23日
摘錄自2012年8月22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去年底動工的蘇花改工程,每季調查分析工區附近的12種陸域、水域指標性生物,只要群集均值低於一半,立即停工檢討,創台灣公共工程先例;今年3月首次調查顯示,指標物種群集數量都大於停工標準。蘇花改工程處長邵厚潔表示,就是要打造生態保育的友善工程環境。
蘇花改除了新開標的工程開始記錄「物料碳足跡」(建造物料運送與操作機械的碳排放量),也在東澳北溪、觀音海岸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進行指標性生物監控分析。
12種指標性生物有白頭翁、麻雀、綠繡眼、小雨燕、紅嘴黑鵯、洋燕、繡眼畫眉、五色鳥、竹雞及東澳北溪的日本禿頭鯊、大吻蝦虎、湯鯉。
由於蘇花改工程沿線擴及中央山脈東側海岸,環評時被要求監測生態變化,去年底動工前,已進行2季調查指標性生物的群集數量,獲得指標物種均值,只要東澳北溪的指標魚種數量低於23隻次,指標鳥類在觀音海岸低於97隻次、太魯閣國家公園低於62隻次,就馬上停工檢討是否人為汙染。
今年3月首次進行調查,在特定區域內,定點統計指標生物出現次數,另外也委託「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進行11項生物研究計畫。調查顯示,指標物種群集數量都大於停工標準。
南澳鄉長江明順說,有安全回家的路,也要美麗的家園。過去北迴鐵路進行高架橋灌漿時,溪流混濁不已,不但影響水中生物,也傷害戲水幼童健康,施工過程監控生態變化是尊重環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