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9日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不施肥也不噴灑農業,有機農業趕不上慣行農法的產量,如何確保糧食生產?
有機農法的產量不如慣行農法,雖然是常見的現象,卻不必然如此。由慣行農法轉型進行有機農業,初期因為缺乏好菌益蟲,土壤理化性質仍舊不佳,因此作物產量低落、病蟲害嚴重是可以預期的。這是人類採用慣行農法多年以後必需要付出的代價。
轉作有機3、4年,讓土壤毒素逐漸消失,好菌益蟲逐漸回來,產量必然逐漸提升;這是許多有機農民共同的經驗。當然要土壤恢復健康、生物多樣性要能豐富,也需要實施正確的有機農法。有機農法是複雜的技術,也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確保產量。美國羅岱爾研究所三十年來的比較研究發現有機農法初期產量的確較差,後來就沒有不同,可以證明。
實施正確的有機農法不但可以有好的產量,也可以確保土壤鬆軟、保水力強,在缺水的時候反而會比慣行農法更為高產。
※有機農業田間操作需要更多的勞力,如何解決人力問題?
化學肥量與農藥的好處就是比較省工,但是其後遺症已經眾所皆知,因此才會有用有機農法來取代的潮流。目前有機農法勞力的需求的確比較高,但是只要堅守不再使用農藥化肥的立場,各種省工的操作方式就會開始出現,養鴨協助除草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