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府建設處在10/15對於馬武窟溪工程,在建設處FB予以回應:
「馬武溪東河橋下游出海口早期因河面寬闊,水域面積較大,近年來因颱風豪雨影響,河床有明顯淤積造成河口水域面積縮減。本府建設處長、水利科長10月12日中午與東河鄉長、代表會主席現勘協調,以疏濬為主停止固床工施作。今(15)日建設處許處長、水利科長及公所同仁、設計監造公司及施工廠商再次前往現場會勘,確認東河鄉公所採疏濬土石之自然工法施工,進行水域及週邊環境整理。」
縣府如上述的處理措施,其實仍未臻完善,我們訴求:
一、馬武窟溪河口不需要任何疏浚干擾,也不需要施作任何自然工法,請停止河口持續進行的工程。
二、請確實拆除完成到一半的水泥構造物。
此時疏濬是不必要的浪費行為
東河鄉公所提到「採疏濬土石之自然工法施工,進行水域及週邊環境整理」,也就是目前進行的用挖土機挖深河道,將土石往中央堆集,增加水域面積,方便後續觀光遊憩。但現場查看東河橋下水域就會知道,原來的水域已經非常寬廣,根本不需再疏濬更大的河面。
出海口會有淤積是正常現象,颱風豪雨帶來土石,更大的颱風豪雨再將河口衝破,強烈東北季風也會使出海口產生變化,冬季枯水期也有可能變成沒口溪,這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並不需要疏濬;同時,出海口也並沒有因為淤塞而危及住家田園安全的疑慮,疏濬只是純粹的浪費公帑。
沿海保護區未經生態評估即動工
馬武窟溪河口位於環境敏感區位,屬於行政院營建署核定「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的「花東沿海保護區」範圍內,保護區的把關應該更加審慎,不應在沒有進行生態調查及評估之前貿然進行任何工程。
河口是河海潮汐交替之地,也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濕地,根據生態學家尤金奧頓(E. Odum)的研究,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其總生產量可以達到相同面積良田的2.5至4倍。
疏濬對水棲生物之棲地破壞,除溪水混濁外,在於其所賴以棲息之深淵淺灘環境遭受摧毀挖攪,河川底質級配也會產生變化,魚類等生物的生存空間及數量會因此減少。
馬武窟溪河口紀錄到的魚種比例,占了流域總魚種的95%,溪流沿途夾帶與承載的有機物,在河口濕地餵養著整條河流最多樣的生物,淺灘是水中魚蝦產卵育雛的產房,也是鳥類覓食的最佳環境,此地的生態價值非常高,人為工程加以干擾是生態無知的行為。
停止一切工程並拆除水泥
這個河口工程是不必要的,當然也就不需要自然工法,並且應該拆除已經施作在河川中的水泥構造物,恢復河川原本的樣貌,還原河川生物原本的家,將工程造成的破壞降到最低。
並不是所有溪流都需要整治,生態工法的用意,是希望那些遭受混凝土等人工建構物破壞的溪流,藉著生態工法施作,能恢復接近自然原始的模樣,而不是將所有溪流均改以生態工法施作,若如此,將違背生態工法的原意。沒有一個工法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原始的自然,我們應儘可能給予保留,不去破壞它。(取自行政院工共工程委員會網站)
東河鄉公所應召開說明會
在縣府建設處臉書貼文並不能把事情說明清楚,臉書也不是一個告知當地居民的良好管道,請東河鄉公所辦理地方說明會,提供工程計畫書,讓在地居民了解目前持續施作的目的和必要性為何,並表達對河口工程的意見。
呼籲政府單位在相關政策推動時,應參考國際河川水環境營造的進步趨勢,以恢復河川自然性及引進公眾參與討論為主要原則,改變過去偏重硬體、水泥化的舊有思維。請展現與民間溝通的誠意,期待尊重河川、師法自然、公眾對話、共識施政、珍惜公帑的營造原則能從此爭議當中開始建立。
聯名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環保聯盟台東分會
敬請加入連署: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101618272000
相關資訊請見:
〈拒絕水泥, 拯救東河〉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helpdonghe
〈東海岸事件簿〉http://ppt.cc/wb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