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殘餘的驗米大漏洞 農地裡的噴噴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農藥殘餘的驗米大漏洞 農地裡的噴噴危機

2012年11月08日
作者:munch

2008-10-03 00-13-24_nEO_IMG

稻米農藥殘餘問題,爆一下!社會驚恐,然後在業者烏龍、官方保證下,事件迅速落幕,大家安心食用。

但是真能安心食用嗎?有些事,不能如此馬虎過。

除了有機種植之外,必須真實瞭解稻米是噴農藥長大的,從秧苗噴到稻穗,防蟲防菌防疫病,外加除草劑,如果有機會看看農藥商,推薦的數百種農藥名單,我們才會瞭解,一路成張的稻米上,添加了什麼有毒農藥?

一般來說,從稻種到食米,至少會經過下列施藥程序,一開始是稻種的浸泡消毒,再來是插秧前的田間的除草劑、洗螺劑,插秧後進入幼穗期,施打第一次防蟲農藥,飽穗前在施打第二次防蟲農藥,其間如有稻熱、枯紋等疫病發生,再依農藥商建議補追農藥。這個施藥程序,已經是減少用藥下的標準,如果為了防蟲防疫防雜草,噴藥是田間常見的光景。

面對繁複的噴藥程序,保護消費者安全,依賴稀釋與分解二種方法。所謂稀釋,就是噴藥時,藥劑比例不要調的過高,達到殺到蟲、不害人境界即可,但是有些農民為求強效,偶而會發生比例超量的問題。另外,所謂分解,就是依賴一些農藥的分解性,在收割前三星期停止用藥,讓毒性消散,但是問題會出在搶收,因為颱風來臨等氣候因素,或是新米上市的市場因素,讓未達停藥期的稻米,就被收割。

此外,更麻煩的問題是,有時甲農民遵守停藥期規定,但是隔鄰乙農民的田區,因為種米時間不同,或是面臨不同蟲害疫病,在甲農民停藥期間施藥,噴灑的農藥隨風飄來,就造成農藥殘餘過高的農藥污染。更麻煩是,有時甲農民根本不知乙農民施藥,並且已經污染,停藥期限一到就歡欣收割。

田區的農藥污染問題重重,但是稻米的農藥之旅,並未結束。在稻穀收成後,送進米廠進入倉儲時,空倉必須進行消毒,送到穀物也必須進行殺蟲,通常使用燻蒸藥劑或是殺蟲劑,來防治米象、穀蠹等積穀害蟲,一旦用藥過量,也是會有農藥殘餘發生,所以稻米農藥殘餘問題,不能只推給田間農民,有時倉儲階段的米廠,也會有農藥污染或殘餘過量的問題。

當清楚稻米是如何經過農藥洗禮,進入人們的嘴裡,當然不能只靠農民的用藥、停藥程序,必須有檢測標準,來防範農藥殘餘問題。

問題是,農藥殘餘檢驗如何進行?

一般農藥殘餘檢驗,分成官民兩條途徑。農委會並非全面普查,而是依據「收購公糧稻穀作業要點」,針對農會或米廠代收的公糧稻田,進行抽檢。以三月收割的一期稻米為例,先在「收購公穀農戶清冊」中隨機抽樣,全台抽樣出200多位農戶抽檢,以及20件進倉抽檢,全年三期也總計600多件農戶抽檢,以及80多件進倉抽檢,檢驗稻米農藥殘留量。

但是,在台灣稻作農戶約有20多萬戶,20多萬戶抽檢600多件,其實採樣數並不足,當農委會宣佈合格率高達97%,請別高興太早,是抽樣600件中高達九成合格,至於是否代表20萬戶農戶農藥殘餘都合格,就看對統計數字的信任。

公糧收購下的抽檢,成為第一到防線,另外一道就是契作與自賣農戶的檢測。一般大米廠都是和農民契作,收米進行包裝行銷,也就擔負起驗米的工作。一般而言,大米廠為了招牌信譽,通常不會甘冒風險,但是問題發生在許多農友,並非種米只供米廠,在契作田裡農藥殘餘檢測過關,卻在收割搬運時,為了多些斤兩,就把其它田裡稻米,或是上一季的庫存米混入稀釋,產生問題。

另外,在大米廠衝市場,或搶新米上市下,不斷擴大契作農地,卻未提昇驗米能力,甚至為了搶上市時機,在停藥期未滿,或是天候變異需更長停藥期,也就早早收米,出現農藥殘餘問題。

至於,更多的自賣稻米,因為小糧商驗米能力不足,農、商雙方又不願負擔送驗費用,於是一旦未碰到抽檢,就成農藥產餘的黑洞,散裝販售或進入廉價進入餐廳、飯館,大家在不知情下,也是吃的高興。

面對一連串農藥殘餘問題,讓人看的心驚,但是更大的問題在後面,縱使把關嚴謹,提昇驗米率,要求產銷履歷,但是送驗的米,一樣會有問題!

因為在台灣,依照「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抽驗辦法」,目前只針對129種米類殘留農藥訂出安全容許量,日本則針對346種農業化學藥品訂出限量標準,歐盟訂定44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市售農藥數千種,藥性各有不同,台灣檢驗的農藥殘餘,檢出精確度上不輸國際,但是在廣度上卻是遠遠落後,這也是台灣稻米輸出國際的大問題,因為台灣這種驗出標準下,根本讓國外心驚,要外銷出國,就必須嚴格重驗。

慣行農法的問題很多,當許多稻米需要大量施藥,有時不是蟲疫繁多,而是農民面臨菜廉穀賤的結構問題,為求量產拼生計,只好以高密度、高強度種植,下重肥催飽熟,稻米超荷成長,抵抗力變弱,一旦蟲疫侵襲,就交農藥處理,一旦遇上檢測能力出問題,就是一場食物風暴。

有人笑說,做農是良心事業,上千項農產品,數十萬公頃農地,政府無力完全管控,民間自有一套田間規則,食物上市成為一季季驚聳遊戲。

大米商爆出「烏龍」事件,但是別太快落幕,好不容易掀起的農藥殘餘問題,怎麼可以就如此遮蓋回去,該是全面檢討農藥殘餘檢測時機,甚至進一步思考推廣更多的有機種植,才能保障消費者不被驚嚇的權利。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