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都會大擴張,農田消失,自然河流大量截彎取直,在台中第13期土地重劃中,南屯溪僅剩的自然河段,正在等待一個保留的機會...
台中市南屯區,原本有一條蜿蜒的南屯溪,一路紀錄著城鎮發展的軌跡,然而在民國84年,南屯溪面臨整治,大部分被截彎取直,原本25米寬的曲折河道,變成寬度只有10米的筆直排水溝,幸運的,在台中市第13期重劃區的範圍裡,南屯溪還保有一小段自然河道。
許多文明伴河而生,河水奔流,不但帶給大地生機,也孕育文明發展,就在舊南屯溪周圍,科博館考古團隊,發現了珍貴的史前文明寶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屈慧麗表示,麻糍埔遺址目前發現的遺物,有三千多年前的牛罵頭文化遺物,兩千多年的營埔文化遺物,還有一千多年前的番子園文化遺物,豐富程度,超乎想像。
千年文物之外,舊南屯溪畔散落著先民溯河而上的拓墾痕跡,清代古墓、列為暫定古蹟的樹德山莊與輔之居,以及當年農民載運甘蔗的五分車鐵道遺跡,這些歷史痕跡與河流相關,但是在開發壓力下,這條文化母河卻難保自然容顏。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講師黃慶聲說,第13期重劃並沒有把這個天然河川就地保存,反而要填平作為住宅區。
為了因應台中市的後期發展,13期重劃區在97年進行規劃,民國98年獲得半數地主同意,99年公告重劃計畫,分成四個工區,範圍230公頃,除了少部分工廠,原本大都是稻田。位於第一工區的舊南屯溪,是農民的灌溉水源之一,重劃之後農地變建地,不再有灌溉需求,將要填平舊南屯溪。
為了讓重劃後的土地有最大的面積、最方整的輪廓,蜿蜒的河流往往被犧牲。如果舊南屯溪被填平,消失的,是文化的連結、生態的美好,還有現今已經越來越稀有的天然滯洪功能。
「重劃利益,上游享受,作大水,下游承擔...」位在13期重劃區下游的楓樹里居民,擔心水患問題,聚集在南屯溪前,拉起布條提出抗議。南屯區楓樹里里長陳志通表示,自從民國84年,南屯溪整治之後,溢堤事件不斷發生,最嚴重的是卡玫基颱風,楓樹里有三分之一都淹大水。
市府的計畫裡,將在學校與公園用地設置五個滯洪池,容納水量五萬立方米, 來處理重劃區內,南屯溪與麻園頭溪的洪水。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許少華表示,河流本來就是地勢比較低的地方,順應自然作滯洪池才是順理成章,如今要另外找地挖深再導水,是增加工程成本,捨本逐末。
南屯區位在大台中地區的下游,上游有越來越多的開發,加上這一帶的防洪都是10年洪泛頻率、25年不溢堤為設計標準,面對極端氣候的暴雨,勢必承受高於以往的淹水風險。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許少華表示,稻田變成建地,無法吸納,雨水迅速進入排水系統,遇上暴雨,排洪往往出問題。
當地居民急著保留舊南屯溪,提出將兩個兼具滯洪功能的學校用地,與溪畔帶狀土地交換的建議。但是先前市府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而進行排水計畫調整,已經造成重劃作業延宕兩年多,在這個時間點要進行計畫變更,台中市政府地政局表示並不可行。地政局重劃科科長唐仁梂進一步說明,地主同意的是原來的都市計畫,如果現在貿然作變更,勢必引起更多的抗議,加上重劃期程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因此傾向按照原來計畫執行。
台中市議員何文海則表示,招標在即,現在提出保留有點晚,重劃已經延宕兩年多,進度嚴重落後,三千多個地主非常著急。
急的,不只是舊南屯溪的保留,溪畔的考古遺址,今年初才開始挖掘,也在與重劃的開發腳步賽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屈慧麗說,學校用地裡面是不是可以有考古遺址的保留,或是把學校用地的位置跟考古遺址的位置交換,怎麼樣整合,需要在公眾平台,好好討論。
13期重劃因為排水計畫調整而延宕,如今能否先就其他沒有爭議的區域先行動工,為舊南屯溪爭取時間,讓生態與文化能有圓滿的未來,一切在正式動工之前,都還有機會。
※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