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的觀察
許多朋友跟我反應,對於知本、加路蘭的遷葬事件來龍去脈不甚了解,也沒有管道可以得到充分資訊。他們表示,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報導,立場上都是很政治正確的支持弱勢群體的文化權,但因為缺乏客觀事實(或某種數據的說明)來作為理解與評斷的基準,而讓這些資訊看起來像是一種盲目的「道德勸說」,因此感到很不安。或者有些朋友對原住民文化不夠了解,不清楚「祖靈」文化跟遷葬的關係是什麼,想要支持卻覺得理由不夠有力可以說服自己。另外,有些朋友質疑:台灣目前地小人稠,90%的居民已經是以火葬的方式處理,為何原住民可以憑藉「原住民基本法」來聲張、維護自己進行土葬的權利?
以下的發言,是從我作為一名知本居民長期好友的角度,呈現我所理解的部落族人對此一遷葬事件的立場、想法與考量,我無意也從來不自詡為「部落代言人」,只是出自長期關心知本部落社會文化的初衷,希望能藉此釐清某些漢人朋友的質疑。
「部落是否有不同的聲音?」
相信大多數的朋友與我一樣,都曾經歷過台灣社會從解嚴到戒嚴的政治過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反抗國家、涉入政治抗議這類事件,心中隱隱然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像是因為「說錯話而被抓去關」這樣的恐懼)。這是白色恐怖的歷史效應,但多數人未真正的意識這種恐懼的來由。認為國家可以隨時執行絕對暴力的想法,對部落的人民同樣為真。
2010年,當台東市公所基於觀光開發的理由,以一紙公文下來要求知本與加路蘭這兩個部落的居民限期遷葬,部落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一開始,某些族人因為「不知道可以說不」,並且秉持着「好公民的精神」,別無選擇只好接受。但是某些人總覺得在情感上難以接受,而這個難以接受的部分,就是當地人對祖靈的信仰。從這種「難以接受的情緒」出發,於是部落的大家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討論,才逐漸釐清「遷葬」是一條不可行的路。因此,知本部落成立了「部落會議」,以部落為名提出集體決議。「部落會議」的決議具有對外充分代表部落的意見的合法性。就此而言,外界不斷攻擊並質疑「部落內部是否有不同的聲音?」這一提問,基本上是假問題,因為在知本,個人間的歧見、異議,是透過「部落議會」來讓大家抒發己見,最後才取得部落的共識。因此,部落議會的決定就是代表部落集體的聲音與共識,就是反對遷葬。
「遷葬為何不可行?」
再來是「遷葬為何不可行?」這個問題。漢人的殯葬習慣是「二次葬」,亦即民間盛行的土葬一段時間後,要舉行「撿骨」儀式以安置先人。這當然涉及了先人棺木若因墳地排水不良變成蔭屍,會對子孫不利這個宇宙觀上的理由。但是,對漢人而言這個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宇宙觀的理由與思維,只是一項特殊普遍主義的思維與文化實踐。
相對而言,在日本殖民之前,許多台灣原住民,當然包括知本卑南人,是進行室內葬,等某個家屋地下葬滿了先人後,子孫舉家遷移另蓋新家。因此,對部落族人而言,應該是生活在世的子孫移動,而非「把死人搬出來」。事實上,祖靈通常對其後代是具有庇佑的靈力,會生活在他們的社會生活四週,因此在某些日常活動中,他們要先對祖先表達敬意來祈求福佑。至今族人在戶外吃東西喝飲料時,經常要先捏一點食物丟在地上或將飲料倒一點在地上,以饗亡靈。這就如同漢人要為祖先選擇風水寶地來祈求後代子孫的運途一般,「死亡」這件事對知本卑南人同時涉及當地人認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生者與死者間密不可分的深刻信仰。當漢人朋友以自身的生活習慣與信仰來對知本朋友提出「撿骨又有何不可」時,那無異於是以某種強勢文化,來強加原住民朋友放棄他們堅信的喪葬習俗和祖靈信仰。遷葬,幾乎等同是讓他們在宇宙觀層次上的流離失所,也就是強迫他們從認為「祖靈經常在身邊」的信仰,變成一個無神論者。我想,有堅強信仰的朋友們(例如基督徒,回教徒等)都會了解這有多麼不可接受。
在遊行抗議隊伍中,知本部落提出的口號是「假遷葬真滅族」,這對不明白事件原委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有這麼嚴重嗎?」。實際上,真的有這麼嚴重。因為「二次葬」、「納骨塔」是漢人的殯葬習慣,與原住民文化實踐不合、更與他們的祖靈信仰不相容。對一般人而言,那些埋在公墓中的「無主墳」絕對不是漢人朋友眼中的「無主魂」,那些是不同家族的祖先。我在參加抗爭的路上,聽到族人擔憂地說:「怎麼辦?我阿公在那邊耶,很怕被他們(市公所)挖掉」。請(信奉民間宗教的)漢人朋友換個立場來想:今天若有一名更強大的統治者,認為為祖先選擇風水寶地與撿骨另行二次葬是迷信、無稽之談,基於政府治理的理由,強迫規定居民按照死者死亡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定殯葬用地,完全打壓看風水、擇地等涉及宇宙觀的實踐,你願意嗎?你家中的長輩願意嗎?死亡是如此慎重之事,我們怎麼能強迫他人來按照我們的習俗?
「接受談判嗎?」以及是否有「賠償金」?
事實上,台東市公所一開始提出了要支付同意遷葬者一筆賠償金以補助他們購置納骨塔。起初,某些族人因為「不知道可以說不」,同時秉持著「好公民的精神」,不得不接受。後來,某些族人因為前面提到的「難以接受的情感」,才開始與部落其他人討論,並且凝聚成今日的共識。
很明顯地,許多事情可以溝通、協調,但是只要與「祖先」有關的事情,很抱歉,沒有辦法讓步。
這些「不能接受的情感」,知本部落已經充分的表達,且不斷以此與執政者溝通,時間長達兩年。今天台東市政府若貿然動工,即表示市政府昏昧到無法理解他族文化,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我只能說,當然可以談判,但是不能將知本或加路蘭拒絕遷葬的聲音,等同拒絕談判,因為市公所從未認真傾聽部落的聲音。如果從頭到尾就只容許市政府有話語權、只要求原住民服從上位者的單一聲音,否則就被執政者編派為暴民,這種「溝通方式」不叫談判。
「為何獨厚原住民可以施行土葬?」
這個問題明顯偏離焦點。今天爭議的焦點是「要不要將先人遺骸挖起來」,而不是原住民是否利用「原住民基本法」來獨厚自身進行土葬的權利。台灣因為地小人稠,加上山坡地水土保持問題,的確絕大多數都改為火葬了。與此同時,長期在漢文化的影響與只能接受漢人政府治理規約的原住民,許多人目前也採取火葬的方式安置往生者。但是,今天知本部落抗議的焦點是「先人遺骸」要不要被取出、移走這個問題。
為了解答大家對於「土葬」的疑惑,讓我提供一些資訊。依據現行殯葬條例,私人設墓並未被禁止,但需要地方主管機關的核准,以及以不違背水土保持為原則。當然,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項現代國家制法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漢人與原住民都依法行事,沒有例外。其次,請那些住在台北市的漢人朋友走出台北前往中南部觀察一下,台灣不像你們想像中的擁擠,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需要用納骨塔的方式來安置往生者。請不要再用都市居民的空間觀與思維慣習來思考為台灣邊陲的原住民部落事務。再來,也請不要把全台灣目前面臨的土地使用問題,歸咎到原住民族。按都市居民最強調的理性原則來說,台灣漢人佔了人口比例的絕大多數,漢人墳墓數量會低於原住民嗎?更重要的,市政府以觀光為由而向原住民強徵土地,卻絲毫不顧在地居民的訴願,與當初日本殖民政府以衛生理由強制原住民放棄室內葬的做法,有何不同?
「目前第六、十公墓的現況?」
目前第六公墓,也就是知本這邊的公墓,多數漢人的墓已遷移。一部分原住民的墓也遷了,尚有一部分留在原址。最重要的是,從日治時期以來禁止知本卑南人舉行室內葬後,先人都葬在知本公墓,當時原住民並無漢人立墓碑的習慣,但是大家都知道先人所埋葬之處。市公所原先計劃,將地上墳遷移完畢後,請怪手來往下開挖三公尺,清除「無主墳」;至於集中放置在哪裡,我並不清楚。但這是知本卑南人最難忍受的部分。
第十公墓的狀況我不甚了解,只知目前加路蘭部落的居民以老人居多,年輕人都去外地打拼賺錢。面對國家的強制作為老人們相當無力。目前僅知,在抗爭的時候,部落一名中壯年的領袖必須經常往返屏東、台東兩地跑,代表部落處理這些事情,否則加路蘭就會被視為「沒有意見」,或者「同意」政府的作法。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目前不少部落都面臨了類似加路蘭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