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保育有成 非洲山地大猩猩兩年內增加10%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社區保育有成 非洲山地大猩猩兩年內增加10%

2012年11月19日
本報2012年11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烏干達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普查資料顯示,全世界的山地大猩猩族群數上升至880隻(照片拍攝:Anna Behm Masozera,照片提供:WWF)由烏干達Bwindi Impenetrable國家公園進行,烏干達野生動物管理局發表的普查數量顯示,山地大猩猩族群量在近兩年上升超過10%,由2010年的786隻上升到目前的880隻。

山地大猩猩面臨的生存威脅包含戰爭、棲地破壞及疾病。山地大猩猩數量曾經少到科學家預估在20世紀末滅絕,但過去30年間族群量顯著上升。

這次普查為「國際大猩猩保育計畫」(International Gorilla Conservation Programme)的一部份,由WWF英國分部提供資金,WWF物種計畫經理Drew McVey認為,近期族群量的增加是因為結合在地社區的保育成果。

烏干達Bwindi國家公園內大猩猩數量從2010年的786隻持續增長(照片拍攝:Anna Behm Masozera,照片提供:WWF)「保育計畫挽救了山地大猩猩。保護區獲得前所未有的資源及良好的管理,我們處理了很多跨部門工作來解決問題,我們不僅止在國家公園內和動物一起工作,我們也和當地人合作。」

McVey表示,目前的保育工作在物種續存及高人口密度的貧窮地區中取得平衡。舉例來說,給予替代的能源來源可避免非法燃木需求盜採導致大猩猩棲地喪失。

山地大猩猩是東部低地大猩猩的一個亞種,住在山區森林中。全世界只有兩個分佈地──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及盧安達三國交界處的死火山區:烏干達西南部的Bwindi及維龍加高原地區。

這份普查報告中描述,住在Bwindi的山地大猩猩總數超過400隻,包括有36群及16隻單獨的雄性個體,其中10群由於生態旅遊或研究習慣於人們接近。而在2010年的調查中,維龍高原地區有480隻個體。

McVey提到:「大猩猩繁殖速度緩慢,因而這次調查出的族群量成長量讓我們印象深刻。」

但McVey也表示,這並不代表拯救大猩猩的戰役已經結束了。「現在只有在保護區可以見到山地大猩猩的蹤跡,保護區外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數為600人,意味讓大猩猩生活在自然棲地承受極大的壓力。現階段並非每件事都完備,我們持續盡力讓它成功。」

目前山地大猩猩面臨最大的威脅是獵人陷阱的纏繞、源自人類的疾病及因農地開發導致的棲地喪失。

McVey表示,「大猩猩有幾乎跟人類一樣的DNA,小從普通感冒大至伊波拉病毒傳染,都會透過人類傳給大猩猩。大猩猩目前的族群量仍很脆弱且易受環境改變影響。由於只有兩個分佈地,疾病可輕易的讓整個族群滅絕。」

另外,剛果民主共和國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石油公司的鑽油計畫也備受關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非洲人猿計畫經理David Greer表示,「許多維龍加地區的人們傾向於增加森林的砍伐、非法盜獵及陷阱。今年至少有7隻山地大猩猩被陷阱纏繞、其中兩隻因而死亡。大猩猩的數量仍很脆弱,如果一味追求石油的利潤而忽略保育經營,大猩猩的數量可以瞬間下跌。」

1960年代大猩猩的數量急遽下降,1970年代維持穩定、到了1980年代開始上升。接著由於政治動盪及戰爭導致1989年以前普查全面停擺,1989年紀錄到620隻個體。

1990年代前期,盧安達戰火及剛果共和國的內戰,讓盜獵大猩猩及棲地破壞無法可管,連帶使得調查及保育工作變得危險及困難重重。1996年至今,共有140名維龍加的公園巡守員在值勤時被殺害,包括五月的一起事件。

許多山地大猩猩已經習慣與人接觸並成為生態旅遊的焦點。2009年維龍加國家公園有550名遊客,今年遊客量已成長到近6000人。

McVey指出,「由於這些地區如此貧窮,大猩猩帶來的收入及就業機會非常重要。人們意識到大猩猩對自然環境及在地生計的重要性,這對保育成效及當地社區助益良多。」

壞消息是,由於大猩猩觀光收益涉及資助武裝行動,公園管理處不得不再次停止生態旅遊。上個月,剛果叛軍才被指控犯下大規模強暴、殺人等暴行。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