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天燈 瘋跨年 何不幫節慶辦個環評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瘋天燈 瘋跨年 何不幫節慶辦個環評

2013年02月23日
作者:莫聞

瘋天燈過後滿地的垃圾,關渡自然公園提供。從中秋烤肉、跨年晚會、煙火、到最近放天燈的話題,種種傳統過年過節的節慶,已經引起愈來愈多人關心環境方面的影響:包括人潮帶來的垃圾、交通廢氣、活動設施與物品一次性使用造成的能資源浪費、一次性物品對週邊環境的公共安全、生態影響、環境污染負荷、以及公共預算的排擠效應等等;甚至也有民眾不畏傳統的壓力,公開號召反對放天燈。

這一方面顯示人們對節慶活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已經愈來愈難以忍受;另一方面也顯示,在愈來愈多人提出相關論述與觀察的條件下,更需要一個公共討論出來的機制,來釐清這些負面效應到底有多廣,到底有多嚴重,而各方權益關係人,對於這些負面效果的忍受度又是如何,也需要公共評估的機會,才不會淪於籠統的口水論戰。

例如,新竹市元宵放天燈,到底會不會往油庫方向吹,什麼條件下喊卡才是安全的?而平溪放天燈雖然有獎勵民眾協助回收的機制,但效果如何,是否做過評估,都沒有一個定論。

不如,比照開發案,幫這些活動也辦個環評吧。

不論目前社會各界對大型開發案環評過程的看法存在許多歧見與爭議,現行環評機制也確實有許多問題極待改進,不過,環評仍發揮了其最基本功能:釐清環境衝擊與負面風險──即便在釐清事實的過程中,目前制度的公眾參與度還不夠,影響環評報告的公信力,但最起碼,可以迫使政府在規劃階段,就仍盡到一部份責任──設法環境衝擊的科學事實。而這──主辦者負起責任──正是目前最缺乏的。

辦跨年晚會、辦燈會、找志工減垃圾、或是一些設施採用環保材質或綠建築,就夠了嗎?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負責去釐清。

或許,可以設計類似環評的機制,由主辦單位負責辦理環境影響評估,邀集專家與權益關係者,以科學的方式釐清正面效益和負面效果的科學事實後,至少在非辦不可的情況下,仍有機會提出能夠儘可能減緩與彌補衝擊的補救措施。

其實,過去確實曾經有環保人士提出針對大型節慶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聲音,只是在欠缺延伸討論的情況下,後來無疾而終。目前民意對此愈見重視,或許是社會重新思考的機會。

更進一步,像大型體育活動、博覽會、甚至與宗教放生等,其實都有類似的爭議,也應可比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