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田埂路─《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踩在田埂路─《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

2013年03月24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看著賴青松一幅幅專注稻子的畫面,及一家人開心的站在稻田,襯著蘭陽平原的夕陽,那溫暖的全家福,真的很令人感動!

尤其是在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情況下,還有人回鄉種稻,這不只是找尋回家的路,卻有更多對土地的情感,及對無農藥作物的堅持與愛護。

這本種田筆記,就是這樣很樸實的紀錄下一個都市農夫,種田的心路歷程,有欣喜有憂慮,但都難掩對土地最深情的愛。

農人靠天吃飯,除了靠天以外,也要靠政策、靠人力、靠土地,才能培育出優良的作物。看著「穀東俱樂部」的經營理念與實際操作,使我想到,蘭陽平原一波波的稻香,與一畦畦的水田,還有勤奮的在地小農,如何能撐過每一個氣候變遷的寒暑?這不單是專業問題而已,還牽涉到背後廣大的消費者意識與農業政策的諸多配套措施。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並永續經營下去?這是一個大哉問,也是信念的一種堅持與態度!

假如,台灣愈來愈少人會種田,也愈來愈少人願意種田,大部份的食物都仰賴進口,大部份的人也習慣吃進口食物,而我們自己的家鄉味道,如果一點一滴的從食物消失,買紐西蘭奇異果、吃美國牛肉、用日本麵粉,然後原本的農地蓋起了一棟棟的工廠,一間間的大賣場、一條條筆直的馬路通往這,也通往那;污染與垃圾將一步步的進駐,不知道這樣的景色,就是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經濟成長的結果,沒什麼不好啊!」 但,我們又如何確保那樣的生活,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呢?

大樹的鳳梨、燕巢的芭樂、萬丹的紅豆、乃至於花東米,它們也許沒有跨海來台的產品那麼驕貴,但卻有著這塊土地長大的泥土味,泥土的芳香與親切,不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文化認同與傳承嗎?食物若沒有了在地食材的新鮮度,我們也就沒有了對這塊土地的依戀,對社區的參與,其疏離的代價,絕對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現在慢慢有很多人,想在主流價值之外,尋找另一種生命的可能,也許是另一種讓生活更自在的型態,也許是一種思維的大翻轉,但都意味著,我們想要過更美好的生活。為了維護環境也好,為了實現童年的夢想也好,為了給小孩子有機會親近泥土也好,「種自己的田」凝聚了許多人的心,亮起了蘭陽平原的未來! 一種夾雜著傳統與創新的未來!

我從來都不知道,土地對一個人來說,有這麼深刻、這麼難分難捨的情誼。一個愛赤腳踏在泥巴田裡的年輕人,直到找到土地,種下種子,種下希望,更種下了一顆貼近土地的心。此時,生命對才算有了依歸,心,才在此時,安了下來!

在蘭陽平原的土地上,青松算不像經驗老道的農人,稻子一有什麼狀況,就知道要出什麼招。沒有經驗光靠熱忱與理想,很容易讓人沮喪的。還好,俱樂部成員的打氣Email,時時鼓勵著他,信任帶來了安心,收穫也帶來了喜悅與知足,更重要的是從耕作中,體會對大自然的謙卑與敬畏,這種全然交付的生命,活得很踏實,也很豐盈,有如成熟飽滿的稻穗:低著頭,迎向每一場風雨,仍然屹力不搖!

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條回家的路。不管路程多遠,多模糊,終究是存在心底的! 似乎只有走在那條路,才能活出自己,才能真切的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有的人可能是在尋找一種志業,一種從小就立下的夢想;有的人可能是渴望得到心靈的自由;有的人也可能是對曾在生命中留下的過往,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因而想再回到從前的記憶深處。我們會因為許多原因而讓這種「找尋回家之路」的感覺消失,然後漸漸習慣眼前的日子,可是當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出現時,也許會赫然驚覺,「原來這才是真正我要的生活!」,「原來我可以為這種事這麼執著!」沒錯!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條路應該就是你的回家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