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烘焙暨設備展」昨(28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由金黃色的小麥加工烘培出各式各樣好吃的餐點,已成國人餐桌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基因改造技術也伸向小麥,卻仍未能解除對人體、環境造成的風險。國內小麥進口第一大廠聯華實業,昨(28)也在烘培展現場以記者會宣示守護台灣主糧,遠離基改所造成的食品安全疑慮。
基改污染 企業承受不起的風險
台灣每年進口120萬噸小麥加工成各式主要糧食,光以聯華實業即進口超過20萬噸,約佔20%。聯華實業經理黃子維表示,基改不但存在健康風險疑慮,全世界基改作物種子掌握在幾個大企業手上,也會影響台灣糧食自主,反對基改也是顧及國家糧食安全。
此外,麵粉產業仰賴自動化,所有的生產線都是全自動的,生產線的機器無法分辨基改或非基改小麥,只有參雜到一點基改小麥,相關產品都會受到污染或必須明顯標示,也是企業承擔不起的風險。
包括麥當勞、義美食品等加工業都是聯華實業的客戶,也都要求出示非基改產品證明。
非基改生產關鍵一:加工價格
支持聯華實業背後的是一群台灣小麥的復耕農民,也是台灣農業的先驅者,在廉價的進口雜糧當道時,逆流而上,提供優質而友善環境的小麥。去年,台灣自產的小麥已達500公噸。苑裡農民徐仕霖則認為政府基改作物有規定卻未落實,對農民是很大的傷害,呼籲政府為農民和消費者把關。
基改小麥雖未進入台灣市場,但是台灣人飲食中的豆製品,卻來自美國飼料級基改黃豆,換句話說,台灣人吃的豆製品原料和美國豬隻吃的是一樣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認為是「國家級醜聞」。
郭華仁表示,這一兩個月消費者接連被告知了兩項食品安全的訊息,一個是米粉居然大都是摻了進口的玉米粉,這些玉米可能6成以上都是基改的。另一個是國人吃的豆製品大都是飼料級的基改黃豆。這些產品不但基改成份可能有健康上的風險,為了有利於進口,政府居然把黃豆的嘉磷賽農藥殘留容許量調高100倍,對於消費者相當不公平。
非基改生產關鍵二:契作價格
這幾年,喜願共合國持續帶領農民把黃豆種回來,總監施明煌期待透過加工業者與農友契作,價格不能太嚴苛,不要以進口大豆的價格來比較。他說,很多農友想種,都因價格因素卻步,種了根本不敷成本。
其次,施明煌鼓勵農民留一塊地種豆類,不要一直種禾本科,或者能輪作採多元種植,對於地力、成本、管理都節省很多。
即便是活化休耕地有把大豆列入補助項目,但政府仍把補助當廉價的政策工具。施明煌指出,政府農政單位對農友的輔導要具體,從採收到交給工廠這一段2、30年來是斷裂的,包括儲存、運輸,皆應串連起來。政府在思考豆類時,應進行整體農糧的思考,以稻米建構的方式來思考大豆產業。
周邊國家只有台灣吃基改黃豆
中華民國豆腐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武雄質疑,何以台灣周邊的國家,香港、南韓、越南、中國都是吃非基改的黃豆,獨獨台灣要進口基改黃豆。他因1996年從美國引進非基改黃豆,用過之後就無法放棄,「做出來的產品太可愛了,太香了」自己的工廠不再使用基改黃豆。
詹武雄呼籲從大型團膳公司開始改用非基改黃豆,以量制價,進口公司也會隨著壓低價格。他算過,1公斤最多提高1元;但需求量不高的情況下,價格是無法壓低的,一盒豆腐就得3、40元。
主動出擊 無基改消費者變身進口商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過去政府進口基改黃豆,使得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須為此進口有機大豆,再委託豆腐行進行產製品加工,「消費者想吃什麼還要自己進口,這個政府真是笑死人。」政府無法讓人民放心,以至於消費者團體要自己當進口商。
黃淑德說,政府應鼓勵農民種植適合台灣氣候的黃豆,並補貼運輸油料、倉儲等;他也期待消費者能發起連署給黃豆最大進口商大統益,進口食品級黃豆,不要讓有良心的進口商要負擔很重的進口成本,讓人民飲食免於恐懼。
國際間有許多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基改食物具致病可能或增加過敏風險,黃淑德呼籲全國消費者要為自身與家人的權益發聲,他舉7、8年前日本政府遞交國內上萬份連署書給加拿大政府,若是種基改小麥就不採購,加拿大至今仍不敢種植孟山都的基改小麥;以及麥當勞拒絕基改馬鈴薯,而停止基改馬鈴薯上市。
台灣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2008年發起無基改農區運動,呼籲企業不賣、消費者不吃、農民不種。他提醒,雖然基改作物在台灣仍禁止種植,但很多實驗都已完成,蓄勢待發;政府應該要求且查驗清楚標示基改成份,讓消費者有知的權利。
吳東傑說,基因改造與核電同列為21世紀兩大議題,社運團體、家長都應加入無基改運動。
郭華仁也指出,2010年揭露的維基解密顯示,美國在台協會有一份電報傳到美國政府指出,「台灣一般人對於生物科技也就是基因改造比較友善」,因此準備向台灣進軍,把台灣變成基改科技的根據地,然後向亞洲發展,所以每年都編預算遊說,遊說對象包括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學術界以及媒體。他呼籲這四種身分的人,要秉持良心為國人健康,拒絕基改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