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園裡的異鄉客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蕉園裡的異鄉客

2013年05月28日
作者:李鍾旻

果園中的芭蕉,葉子裹成圓筒狀,構成如蛋捲般的奇特外觀。伸手搆了較近的葉子,撥開捲曲的葉片,瞬間大量積在巢內的糞便順勢滾落;位在深處的,是一隻碩大的毛毛蟲。這是香蕉挵蝶的幼蟲,牠躲藏在自己巧妙製作的捲筒內。

香蕉挵蝶幼蟲所造的圓筒狀巢   (李鍾旻攝)齡期漸增,巢的規模也愈大    (李鍾旻攝)

如同牠的名字,香蕉挵蝶的幼蟲以芭蕉科的香蕉、芭蕉等植物為食。除了取食栽培種香蕉、芭蕉,也會取食原生的台灣芭蕉。雖然有時能在蕉園或野外巧遇牠們,然而,這種蝴蝶並非原產台灣,而是外來歸化的種類。

香蕉挵蝶從哪來?

香蕉挵蝶一年子代數約4~5代,原分布於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在1971年時,日本便已記錄到這種原先並不產於日本境內的蝴蝶。在1986年9月,台灣地區首度在南部屏東之蕉園發現其現身。距初次發現的兩年內,香蕉挵蝶的族群開始自發現地屏東起向東、向南擴展。之後幾年,並逐漸向北蔓延,擴及台灣全島。究竟香蕉挵蝶的出現,是人為引進,還是自然擴散遷徙進入國內?一般推測成蟲可能是藉由交通工具夾帶逸入。

過去政府為了防治香蕉挵蝶,不但曾發起獎勵制度,鼓勵蕉農收購蟲體換取獎勵金,更於1987年自夏威夷引進其寄生性天敵「香蕉挵蝶絨繭蜂」,欲採行生物防治,以壓制其族群。不過,香蕉挵蝶入侵台灣的初期,雖在蕉園中一度造成災情,然而,幾年後在果園中的數量似有減少的跡象;如今危害蕉類作物的情況並不特別嚴重,反倒是野外的原生芭蕉更容易見到牠們的蹤影。

成蟲,晝伏暮出

香蕉挵蝶成蟲軀體呈褐色,有著一對紅色的複眼,前翅具三個半透明橙色斑點,體長約3~3.5公分,為台灣所發現挵蝶中體型最大的種類。

香蕉挵蝶成蟲   (李鍾旻攝)

不同於大部分的蝶類,香蕉挵蝶成蟲在白天往往並不活躍,一般在黃昏時分或清晨時活動。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成蟲通常棲息在蕉葉、假莖(香蕉的莖是由葉柄所延伸構成,稱為「假莖」)處。成蟲階段主要以吸食香蕉雄花的花蜜維生。交尾後,雌蟲產卵於蕉葉葉背,卵的分布呈散生,或者數十粒聚集在一起。

芭蕉科植物上的捲葉高手

香蕉挵蝶的幼蟲   (李鍾旻攝)香蕉挵蝶幼蟲身上覆有白色的蠟質粉狀物,頭部呈黑色。幼蟲階段共有五個齡期,持續吐絲築巢,並取食蕉葉。自幼蟲至蛹期階段,圓筒狀的巢為其掩蔽、越冬的場所。幼蟲築巢的方式為,切割葉片、在葉緣處吐絲,以絲線黏附葉緣與葉的內側,將之逐漸由邊緣向內反捲成筒狀。

隨著齡期增長,幼蟲所造的巢也將逐漸增大。在香蕉挵蝶幼蟲出沒處,同一個葉片上通常可見數隻幼蟲存在。香蕉挵蝶以幼蟲的階段越冬,度過冬季後,於次年春季,老熟幼蟲便在巢內化蛹。

有香蕉挵蝶棲身的植株,除了因取食所造成的葉片受損,由於香蕉挵蝶幼蟲捲葉造巢的習性,築巢所取用葉片也會間接的影響光合作用效果,因此當幼蟲數量較多時,該植株的生長與果實發育將會受阻。

香蕉挵蝶的卵    (李鍾旻攝)

外來蝶,生態問題的隱憂

當我們置身於野外,可曾想過眼前飛舞的昆蟲是否為外來種?許多的外來昆蟲,憑藉著人類活動,擴展至原本生長的環境之外。人類的交通工具,則是其重要媒介。由於外來昆蟲在新環境中大多缺少天敵,因此族群可能短時間內迅速擴張。某些外來種的生物,對人類的經濟活動也許並無明顯的損害,然而這些物種卻可能危及本土生物,干擾當地環境。

台灣的外來種蝴蝶,可不是只有香蕉挵蝶而已。國內在1997、1998年,也曾分別發現了串珠環蝶及鳳眼方環蝶等外來蝶類入侵台灣。這些外來的蝶類,表面上對農業的影響程度或許沒有想像中來得嚴重,不過,牠們可能對生態系平衡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應遠比作物經濟更加正視。這是值得在地人深切思考,並持續關切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