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即將上路,環境教育法施行也近2週年,台灣學生每週在課後接觸戶外自然的時間平均僅30.2分鐘,盯著螢光幕的時間卻高達22小時,相差了40幾倍。然而,校外教學只是走出學校就夠了嗎?
因憂心學校教育沒有深化內容、具啟發意義的校外教學,只停留在傳統室內靜態解說,及為考試學習的僵化知識型態,將影響孩子們的創造力、思考力、對環境的感受力,甚至台灣未來。長期關心教育核心價值發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全國教師會、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環境教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11個全國教育及環境團體共同發起了「優質校外教學聯盟」,於今(6/4)正式啟動,立委田秋堇、鄭麗君也到場力挺。
五大系統工作,促成優質戶外教育
聯盟希望透過集體力量,督促政府建立完善推動機制,透過政府跨部會及相關領域合作,讓孩子迎接廣闊多元的戶外學習管道,如山野生態環境倫理、在地人文歷史、農漁鄉村產業等,積極落實優質校外教學,還給孩子們創意活力、親身體驗參與的學習經驗。
聯盟召集人,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指出,聯盟近程目標將放在協助教育部成立跨部會的「優質校外教學推動委員會」,並能定期開會,擬定相關政策。而遠程目標則是建立完善推動機制,推動行政支持、場域資源、課程設計、教學人力、後勤支援整合等五大系統工作。另也將成立「優質戶外教育資源共享」平台,分享質量兼備的好案例,並進一步促進國家級「優質戶外教育計畫」。
戶外教育,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而綜觀國外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優質的戶外學習經驗,能促成學童在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課堂表現、互助合作等多面向的表現。
曾任國小校長,聯盟發起人代表陳清圳說道,戶外教育是養成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與土地建立連結,才能培養出自信及社會參與力!
與會的立委田秋堇更以自己的童年為例,小時候父親半哄半騙,就是要孩子們去爬山、親近自然,就算颱風天,父親也一定要出門。田委員說,對個性狂狷不羈的父親而言,在現實社會的不順遂及壓力下,走進自然,就像教徒走進教堂一般,能獲得心靈能量。而對她自己來說,成年後的生活一直十分忙碌,但那些兒時與自然共處的回憶,一一都成為生命的壓艙石,在人生遭遇風浪之時,給予她支持與慰藉。
有意義的教育,所有大人都該共同促成
學習與自然親近固然好處多多,但究竟該如何接軌書本知識與親身參與實踐,重建人與自然連結?目前任教於板橋海山高中國中部的李孟翰表示,雖然教師需參與研習,但對於研習後要教給學生怎樣的環境教育還是有很多疑問。
長期推動環境教育的台師大老師周儒表示,創造更有學習意義與優質教育的機會,不只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責任,還包括家長、整體社會氛圍,所有的大人都應該共同來承擔這個社會變革的責任,共同改變思維、價值和行為。
聯盟最後更以行動劇,將象徵被困在僵化教育方式中的孩子,從牢籠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改變的關鍵時刻,周聖心說:「若現在做不成,將來也沒機會了!」
※ 本文同步刊載於環境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