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河渠成水溝 你認識住家旁的溪流嗎?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灌溉河渠成水溝 你認識住家旁的溪流嗎?

2013年08月08日
作者:翁倩文

《竹圍仔的悲歌》
媽祖石是心,樹梅坑溪是血
過去的心血,成就竹圍庄
如今
心在喘息,血在滯留
竹圍仔啊!竹圍啊
何日,心血在暢通
                  ─吳春和

記得在7月13日網路上流傳一張河川流血的照片,利王紙器趁颱風來襲前排放廢水,鮮紅色的污水染紅了觀音坑溪,被國內著名空拍導演齊柏林拍到,他說:「除了憤怒,就是無力感!」但有人污染河川,也會有人起而行保護河川,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

樹梅坑溪的未來?

竹圍工作室是此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執行團隊之一,該藝術行動也榮獲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獎。希望藉著追溯樹梅坑溪,認識住在這裡的人們,並邀請新舊居民一起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同時去反思,在快速的空間發展歷程中,土地破碎化、人與環境切割的生活。竹圍工作室的總監蕭麗虹,37年前隨著丈夫從香港來到台灣,成為台灣在地藝術家。她於7月30日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的採訪中說到,你希望十年後看見什麼樣的樹梅坑溪呢?

左:蕭麗虹藝術家,右: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

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此次長達兩年的藝術行動是由吳瑪悧藝術家統籌策畫,並與竹圍工作室蕭麗虹、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津等五位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執行計畫。他們用藝術來包裝,並彰顯環境議題,進而延伸在地活動與居民一起守護樹梅坑溪。

蕭麗虹說:我們合作的團隊很廣,有文史、環保團體、公部門、藝術家、學校等等,我們選擇用藝術當切入點,藉由藝術家創意的思考,連結不同領域,用藝術的手法激發想像。不僅深入瞭解當地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舞蹈、音樂、甚至廟會等,從一同參與居民的生活中,更瞭解需求,然後藝術家才進入社區作活動,並邀請社區居民跟環保團體一起實踐3R(Reduce、Recycle、Reuse)生活。

樹梅坑溪的悲鳴

樹梅坑溪源自大屯山系,有清純的水源,分別由坪頂里的水尾及吳仔厝流下,經竹圍市中心,交會於竹圍橋下,在此匯集注入淡水河。但是隨著這十年來,捷運的開通,竹圍的人口從原先的一萬人,激增至現在的六、七萬人,開發的壓力逼的樹梅坑溪無法喘息。若隱若現的小溪,時而藏於柏油路下,時而流經捷運下方涵洞,重見天日的樹梅坑溪,最後帶著滿身的汙穢流入淡水河。又有誰知道,你家旁的臭水溝,竟是早年大家拿來灌溉及飲用的樹梅坑溪?

樹梅坑溪流經竹圍捷運下方涵洞     流入淡水河

從「臥房城市」變為「都市村落」

蕭麗虹:我喜歡台灣的藝術厚度、環境獨特性。

自從1956年奇龍、後有大同陶瓷進駐。1966年飛哥電子來竹圍設廠,雇用大量員工吸引外地人到此工作。1990年代開始,隨著捷運通車、房地產開發,高速發展下成為「臥房城市」,也讓竹圍成為一個生活環境品質不佳的社區。

蕭麗虹說,所以我們從讓大家認識住家旁邊的溪流為出發點,慢慢延伸更多行動子計畫。

藉由藝術環境行動,保護樹梅坑溪

此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分別透過五種不同的行動方式,來瞭解並關心樹梅坑溪。

  1. 樹梅坑溪早餐會
    早餐會以輕鬆的對話,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並邀請不同領域專業人士來分享,思索、創造在地的新契機。
  2. 村落的形狀──流動博物館計畫
    由淡江建築系師生所組成的團隊,藉著流動博物館的裝置設計,來探索和回應村落感重構的可能。
  3. 社區劇場
    以認識生活所在的樹梅坑溪為核心,邀請新舊居民參與,並促成相互的連結。
  4. 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
    結合竹圍國中學生,透過植物、水來進行竹圍樹梅坑溪在地綠生活的行動研究與實踐。
  5. 我校門前有條河
    與竹圍國小師生合作,透過尋找在地的樹梅樹,重新認識我們居住的樹梅坑溪州邊環境。
  6. 水之舞
    「讓我們起身舞蹈,用身體的力量,祈求純淨和永續的水源!!」,一群熱愛地球環境和舞蹈的舞蹈工作者將持續以水為主軸作舞蹈活動的創作展演。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地圖

十年之後的樹梅坑溪

台灣四百多條溪流中,因為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受到關注,有學者專家跟水利局說,幫忙整治樹梅坑溪,成效會更快、具體、更顯著,因此水利局將僅2.5公里長的樹梅坑溪納入整治河川之一,使樹梅坑溪藝術行動計畫大顯成功。

蕭麗虹說,藝術家扮演公共政策,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帶領著,讓很多人的心靈被觸動,被感召。像是竹圍國小很多小學生會主動跟家長說樹梅坑溪的現況,小農主動找工作室尋找銷售在地食材的平台,跟里民關係慢慢建立信任,而這些內化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