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浪》── 傳統漁法蘊藏永續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戰浪》── 傳統漁法蘊藏永續海洋

2013年08月29日
作者:翁倩文、黃靖文

在動物園裡,人類才是最危險的動物!

誤以為海洋資源浩瀚如繁的人類,終於在近5、60年海洋科學的研究調查中發現,人類已大幅改變海洋生態,大動作掠奪海洋資源已經到了覆水難收的程度。由於海洋生態的改變,迫使人們發展養殖漁業,如果此一頹勢無法有效改善,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食。怎、麼、辦?

旗魚-雨傘旗魚在水中悠游(洪曉敏提供)

凌晨四點,成功鎮上傳來電台清澈聲響

東北季風吹起台灣東部,海域掀起巨浪,大批的旗魚集體迴游到台灣東部海岸,陳永福的漁船-龍漁發號通常在黎明時抵達漁場,黑色的巨浪高到淹沒船身,陳永福眼神炯炯盯著浪潮說:「在那邊呀!來阿啦!」。陳永福與輝吉趕緊衝到鏢台上,手拿著數公尺長、重20多公斤的三叉鏢竿,當旗魚的尾鰭浮出水面時,一面指揮副船長開船方向,一面拋擲魚餌,船隻全速追趕,等到發亮的魚種游到船頭稍前時,兩位鏢手同時射鏢。陳永福:「射中啦!快去後面拉繩子!」,船上全部的人一起將雨傘旗魚拉到船身,陳永福拿著棍子敲著旗魚的頭部喊著:「把你的祖先、祖母也帶來,讓牠們跟著你來。」

真實版的少年PI

你以為魚隻有如奇幻電影一般,自行跳上船尋死嗎? 對於鏢旗魚的漁民而言,那可是他們一隻一隻鏢、掙扎、拉扯上船的。

陳永福船長是台東成功鎮有名的頂尖鏢旗魚高手,他與妻子一起經營龍漁發號,所從事的產業是從日據時代流傳至今的鏢旗魚捕魚法,他們的船員是輝吉叔與Momosan,一起在海上奮鬥多年。旗魚生物專家江偉全博士,在研究太平洋大型掠食魚種的游向與數量,與陳永福船長合作6年,一起見證到現代化捕魚法對海洋資源掏空的危機。影片中呈現成功鎮小市民的捕魚生活外,也深刻描繪出大型遠洋漁船衝擊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以及傳統捕魚文化將在這一代消逝。

台東成功鎮特有的漁民文化-旗魚祭(洪曉敏提供)

陳永福說,他不愛讀書,只對鏢旗魚有興趣,14歲時便時常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個性不認輸,每年成功鎮鏢旗魚大賽都一定要拿第一。對捕旗魚的態度很固執,即使被醫生警告骨刺發炎影響身體健康,老婆建議他開刀休息3個月,但他寧願嘗試復健的方式也不要開刀,為了出海捕魚,對他而言休息不捕魚更痛苦。他曾在與鯖鯊搏鬥中失去了大拇指。他說,我就是喜歡鏢(旗魚),每次都很刺激,現在都用流刺網,放網子後魚都死在裡面,很無趣。

龍漁發號的合夥人──船長夫人,原生家庭極力反對她嫁給陳永福,出身於教師家庭,對於女兒下嫁討海人,父親表態不支持;但愛情之偉大堅貞,最終兩人打破傳統門當戶對的觀念。試映會場上夫人說,嫁給船長38年來,看到《戰浪》才知道夫婿每日鏢旗魚如此辛苦,當場哽咽,令人動容。

輝吉是龍漁發號副鏢手,談起鏢魚,輝吉的眼睛炯炯發光的說,「我甚麼都做過,只剩抬棺材沒做過」,鏢魚是他最有興趣的。Momosan國中畢業就開始跑船,是龍漁發號的廚師,已經60多歲的他,討海過半載,他感歎地說,「以前魚多船少,大家都鏢得到魚。」「現在都用流刺網、延繩釣,要鏢到魚的機會變很少,雖然這樣我還是要繼續鏢魚,除非我眼睛看不清楚了。」

《戰浪》:傳統漁法,永續海洋

台灣從日據時代即有鏢旗魚,旗魚為什麼要用「鏢」的,主要是旗魚被鏢中後,在海上游竄時,其身上的血會慢慢排掉,待游到沒有力氣時再拉上船,如此魚肉較美,肉質也較佳,因此日本人特別喜歡吃台東新港的旗魚,但鏢旗魚的捕獲量不規律,海洋資源漸漸被大型漁船搜刮,他們經常大小通抓,可想而知整個生物鏈也因此失衡。

失落的海洋

在眾多的不確定中,漁民、專家學者各界唯一有的共識,是「人類確實對海洋資源造成明顯的影響,打破了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想像」。片中主角吶喊著無魚可捕、未來的人無魚可食,試映會上更是呼籲政府應限用流刺網。台灣的漁業政策對漁船數量不控管、漁民捕魚時間長、使用三層流刺網、底拖網、電魚等漁法,致漁獲量越來越少,漁民收入不如以往;市場上的魚,體型也越來越小,如此捕魚環境令人堪憂。

全世界已有75%的商業魚獲瀕臨崩潰,在商業捕撈激烈競爭下,成功鎮年輕人若不再「鏢旗魚」,傳統的捕魚文化可能會在這一代消失,是否在喪失如此獨特捕魚方式之時,我們也失去一種永續海洋經濟的生存方式與看待海洋的眼光? 而下一代勢必面臨著未來魚獲量枯竭的艱難局勢。《戰浪》或許透露一線曙光,或只是迴光返照,留待未來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