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天然步道零損失 「步道學」里山生力軍誕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要天然步道零損失 「步道學」里山生力軍誕生

2013年09月16日
本報2013年9月16日新北訊,洪郁婷報導

周聖心,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洪郁婷攝對道路的想像,是否只有將自然隔絕於外,平坦寬敞的柏油路面?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志工,利用步道學課程所學,為台灣10條郊山步道把脈,14日在永和社區大學發表成果,見證諸多人為不當介入、水泥化、機動車輛不當駛入步道等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步道學」呼應了民間團體2012全國NGO環境會議上提出的「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願景,希望將步道的原味保留下來,而非千篇一律的水泥階梯;並進而以步道為核心,發展守護里山所需的專業知識架構,培力里山環境教育的推廣能量。

2013 年由千里步道協會開辦的步道學課程,內容涵蓋自然、人文、工程和美學等領域的,培訓志工成為里山環境教育推廣種子師資。歷經4個月,累計72小時的課程, 第一批完成步道學課程的22位學員,完成10條郊山步道調查,並於14日向公眾報告,同時獲頒步道學課程結業證書。

22名學員,實 際調查台灣10條步道的現況,利用課堂上習得的GIS、GPS技術為步道把脈。在實際調查摸索的過程中,發現步道的總總問題,例如排水設計不良導致路面沖 蝕、或是車輛駛過留下的車轍,學員都運用老師傳授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藉著踏訪每一條步道,學員們能朗朗說出步道的故事,讓步道有了人文溫度。

過 程中也發現許多難解的問題,如陳麗娜、陳佳雯與陳建熙對新北市土城區石門內尖山步道的調查。就在大名鼎鼎的承天禪寺、桐花公園附近,加上近年來桐花祭活 動,這條步道很熱鬧。經由學員進一步探訪,了解鄰近的媽祖田普安堂,正面臨開發拆遷危機,世代居住於此的居民們驚覺原來土地不是自己的,與新莊慈祐宮糾結 百年的地權問題至今仍在爭論中。他們這才發現,步道的課題,不只有工程安全與自然人文,地權地目的問題也牽涉其中。

現場也邀請課程老師徐銘謙、李嘉智、文耀興到場勉勵,學員繼續深究步道學,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宣達至台灣各地。

步道學員獲頒結業證書,與客座老師(左二)合照留念。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民俗植物專家黃啟瑞及生態工程專家黃于玻等3位客座老師到場觀禮。

賀陳旦說,台灣人與山的關係是犬牙交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台灣人與山的親密關係,就是步道學的重要所在。他談到「安全」不應該被無限上綱,為了讓裝備不當、準備不足就上山的人,將安全保護提到最高限度,親山便成了侵山。

賀陳旦還說,山上的自然美景人人喜愛,也容易被變更地目做開發,為了不讓環境成為少數人獨享商品,需要眾人的力量讓景觀變成公共財。

黃啟瑞表示,千里步道也該是「千年步道」,結合步道的人文價值,讓步道的生命存續在文化之中。黃于玻則提到最近蘭嶼野溪整治過度水泥化的例子,希望藉由宣達自然步道的想法,不要讓地方建設經費化約成水泥。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