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颱風肆虐之後,蘭嶼需要重建,但有些問題更需要被看見。自2004年至今,我前後造訪蘭嶼6次,停留時間為4到8天,粗淺地觀察到蘭嶼現今面臨了若干環境問題,遺憾的是9年來這些問題多半未受相關單位正視,自然資源豐富而獨特的蘭嶼除了承受核廢料外洩汙染的荼毒之外,還遭受一波波物質文明繼踵而來的衝擊,前景堪憂。
一、廢電池、廢機油、保特瓶未全面回收
九年來我每次造訪蘭嶼,總會在路邊或海灘上發現廢電池。據我達悟族友人老鍋蓋所知,目前似乎只有漁人部落的蘭恩文教基金會有回收廢電池。如今遊客數量與電子產品的需求量激增,廣設「廢電池回收站」與對遊客加強宣導電池回收絕對是當務之急。
今年,友人老鍋蓋感慨說,因為保特瓶體積較大,且當地未有垃圾壓縮機,回收商考量運輸成本,未回收蘭嶼地區的保特瓶,保特瓶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二、生物採集未受監管,學術成果未回饋當地
友人老鍋蓋多年來從事蘭嶼生態人文解說,屢見以學術單位研究調查之名的採集者,到當地採集保育類動物。這些採集人員並未配戴或出示任何學術單位的採集證件,只宣稱是進行研究工作,便逕自取走種類不一、數量不明的保育類物種。
近年來生態觀光在蘭嶼蔚為風潮,但導覽品質卻參差不齊。官方與學界應主動分享於蘭嶼地區研究調查的學術成果,提供教育推廣,讓有志於生態保育的達悟族人能在專業領域上深耕,或一般達悟族人從學術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存環境。
三、生態廊道未建置
蘭嶼岩礁海岸棲地地形複雜,適合多種甲殼類生物生存,其中包含椰子蟹在內的蟹類必須定期降海產卵,勢必穿越機車疾馳而過的環島公路。
報載「綠島蟹類生態廊道」早已建置多年,監測人員發現以往夏季蟹類在馬路上遭輾斃的情形已大幅減少。蘭嶼地區亦應盡快評估建置生態廊道的可能。
四、人工照明對生物造成衝擊
人工照明路段日益延伸,讓具有趨光性的姬獨角仙等甲蟲一再淪為公路上的輪下冤魂。每次造訪蘭嶼,我都會在夜裡沿著蜿蜒的路燈,搜救路面上翻不過身,還沒被車輪輾斃的倖存者,再於隔天將牠們帶到樹林中野放(最多的一次共救了9隻)。其實,陸岸的路燈和建築物發出的強光更會騷擾母綠蠵龜產卵,並干擾稚龜藉趨光性尋找海洋,降低人工照明對野生生物的影響實在刻不容緩。
蘭嶼的神秘面紗早已被揭開,觀光發展與物質文明正持續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若繼續放任不當的干擾與破壞,總有一天,伴隨越來越多自然棲地的摧毀與珍稀物種的消失,我們東南海域失去的將不只是一座物種豐富的蓊鬱小島,更是一個美麗的座標,一個讚嘆神奇大自然的方向,一種生命最原始奔放的可能。
※ 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通訊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