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環者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生環者

2013年10月31日
作者:陳雅晶、陳詠函、陳儀慈、張伊婷

廢物回收製作的模型作品。(攝影/ 蔡中岳)
廢物回收製作的模型作品。(攝影/ 蔡中岳)

我們同時身為消費者與土地上的居民,為什麼經濟和環境中只能選擇一個?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陳詠函、陳儀慈及張伊婷等三位同學,在畢業製作時,選擇與地球公民合作,以「生環者」為主題,藉由高科技汙水與食物的關係,探討農業與環境問題。

他們利用環保回收物(寶特瓶40個、圍巾2條、紙袋提繩50條、廢紙袋100個、廢木頭30公斤、二手書3本)為材料來呈現主題及設計品,試圖喚起人們對環境的關心與重視。5月17日至20日,世貿4天展覽,有41位民眾願意寫信給霄裡溪的污染著--友達、華映公司,並且義賣了廢木頭小房子133個,共募得6645元。

陳詠函:一開始大家覺得我們瘋了,怎麼會想執行這麼大的題目,且現代人不關心這議題,所以製作的過程中跌跌撞撞的,就因為這樣,更想把它做到更好,有了不服輸的決心。過程中最好玩的是不停收集大家不要的「垃圾」,不斷腦力激盪想這些東西能變成什麼?展覽期間我們不停地解說讓觀眾瞭解,雖然很累,但當感受到觀眾驚奇崇拜的眼神、專業人士的鼓勵,我才真正覺得這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告訴自己我們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希望在大家持續努力下我們的環境能變得更好。

陳儀慈:一開始沒想到最後的設計會是這個樣子,在校的每一次審查,從題目的發想,到產品的包裝設計,到走向議題展現,都有些許的更動。而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竭盡所能的不花費,找廢材再利用,得到材料時除了開心有賺到的感覺外,同時也發現了我們生活中有多少浪費的行為。展覽的4天,各式各樣的人來參觀,有些人興趣缺缺,但也有很多人關心這片土地,甚至跟我們説:「做這個就對了」,聽了很感動,一年來的努力因為大家的支持及參與更顯值得。

張伊婷:首先要感謝很多很多人,幫助過我們、停下來耐心聽我們講一大堆話的觀眾、沒把我們當掉的老師、這一年來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卻依然給我們援助的爸爸媽媽,以及一直很努力的地球公民基金會。

我覺得,環境議題常常被當成地方問題看待,或其他的利益因素而被掩蓋,因為我們總是用自己接收到的單一角度看待事情,所以覺得理所當然,我們不是當地居民,不能為他們下任何定論,但是,我相信這些問題都會有很好地解決方法,只是還沒出現而已。

陳詠函解說環保回收物。陳儀慈解說高科技污水與食物的關聯。(攝影/ 蔡中岳)
陳詠函解說環保回收物。陳儀慈解說高科技污水與食物的關聯。(攝影/ 蔡中岳)

中原商設畢業作品生環者 - 左起陳詠函、張伊婷、陳儀慈與花東辦主任蔡中岳。(攝影/ 李珮維)
中原商設畢業作品生環者 - 左起陳詠函、張伊婷、陳儀慈與花東辦主任蔡中岳。(攝影/ 李珮維)

 

※ 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通訊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