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前(10日)在日本熊本市簽署《水俁公約》國際條約,140多個國家同意以法律公約,規定控制與減少汞在一系列產品、生產過程和行業中使用,包括以下產品將在2020年以前逐步淘汰使用汞,應改用無汞的替代品:
- 水銀電池,但植入式醫療器材所需的鈕扣型電池除外。
- 電源開關和繼電器。
- 某些螺旋式螢光燈(CFL)。
- 冷陰極燈管(CCFL,多數液晶螢幕所採用的背光源)與外部電極冷陰極管(EEFL,更高亮度、高效能及長壽命的背光源)所使用的汞。
- 為了「美白」而使用汞的香皂與保養品。
- 含汞的醫療器材如溫度計、血壓計。
另外,《水俁公約》也將限制工業活動產生的汞排放,如燃煤火力電廠、工業鍋爐、焚化爐與水泥熟料設備。
水俁病 汞中毒代名詞
日本水俁(ㄩˇ)市於1950年代發生了全世界最嚴重的汞中毒事件。《水俁公約》是回應日益嚴重的汞排放帶來的環境汙染,由於採礦增多和對化石燃料的日益依賴,有毒金屬汞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自然環境。
汞及其化合物人體造成嚴重危害,包括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損害。汞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影響,正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瘋帽匠的雛型,早期製帽工人使用液體汞加固帽沿、從而吸入了有毒煙霧。
其他潛在影響還包括:甲狀腺和肝臟功能受損、易怒、顫抖、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和心血管問題。
9日所舉辦的「水俣公約外交會議」(Diplomatic Conference for the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開幕式邀請受害者緒方正實先生,以講故事的方式說明水俣病多年來帶給病患及家屬的折磨與苦痛的親身經歷,呼籲國際社會重視汞對全球環境與人類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立即採取行動。
本次水俣公約外交會議經各國決議通過,公約內容包含35條公約條文以及5個附件,將從開採、使用、出口與進口等行為進行限制,以達成減少全球汞排放,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
汞來源:採金礦、燃煤電廠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顯示,2010年因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全球汞排放量約為1,960噸,其中汞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小規模金礦開採,占全球排放的37%;其次由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例如燃煤的火力發電廠,佔25%;全球人體內幾乎都可發現汞的蹤跡(trace mercury)。
在公約條文中含汞產品、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的生產製程、手工和小規模採金業、汞及其化合物的大氣排放點源、汞廢棄物及污染場址等均為管制重點。公約規定2020年將體溫計、血壓計、電池、液晶螢幕背光燈管等製品,以無汞的材料取代,並且不得製造、進口和出口含汞製品。
目前已超過50國簽署公約,可望於90天後正式生效,預計3年內(2016年前)即可召開聯合國第一屆水俣公約締約方大會。
環保署表示,我國汞管制作為已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從2008年7月1日即已限制水銀體溫計不得販售給一般民眾或者非醫療機構,2011年7月1日開始,全面禁止販售。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